5月25日,农历四月初七,溧水区和凤镇陈郭村,一场关于乌饭的盛会点燃了初夏的火热。乌饭市集里,各种和乌饭有关的美食琳琅满目;乌饭会戏台上,《打金枝》等好戏轮番上演……作为南京市“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之一,由溧水区委宣传部、溧水区文旅局、和凤镇人民政府指导,和凤镇吴村桥村承办的“风味人间 乌饭有戏”2023和凤陈郭村乌饭会,吸引了四里八乡的村民赶到这里,不少游客也慕名前来,共享民俗大餐。
和亲情有关,陈郭村乌饭会已有500年历史
乌饭就是乌米饭,每到农历四月,乌饭是江南不可或缺的美味。
满身乌黛的糯米在高温下变得松软,色素与淀粉深度交融,吸收大部分光线,米粒呈现深沉黝黑的色泽,这就是乌饭。成品乌黑发亮、有着凝脂般迷人的剔透光泽、又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蘸着白砂糖一起食用,饭的糯香糅合着白糖的甘甜,汇成俗世生活最本真的温暖。甜蜜沁润的乌饭,发出黏糯的召唤,而紧贴锅底的锅巴,则有另一种令人愉悦的口感。
陈郭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介绍,当地习俗是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制作乌饭,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都会自发组织举办乌饭会、看大戏等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村民告诉记者,传闻很久以前,村里有位母亲每天给坐牢的儿子送饭,但儿子却时常抱怨吃不到母亲送的饭,原来在送饭过程中,好酒好菜都叫牢头狱卒吃掉了。于是母亲想到一个办法,从山上采来南烛树叶,打成汁浸泡大米,做出来的饭变得漆黑。等到再送饭的时候,狱卒见是黑饭,以为坏掉了,十分嫌弃。儿子这才吃到了母亲送的饭。当地人被这种母子情深的亲情感动,从此纷纷效仿,便有了端午节前后制作乌饭的习俗,这便是陈郭村乌饭会的由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乌饭也越来越黑亮软糯,香气扑鼻,陈郭村乌饭会已经成为端午前后溧水地区的一次民俗美食盛宴。
古代文人为乌饭写诗,乌饭制作登上热门纪录片
陈郭村乌饭会上,乌饭的现场制作让游客们看得津津有味。
每年清明之后,南烛叶在饱饮了春日的晨露后,嫩芽舒展,散发出阵阵的清香,正是做乌米饭的大好时节。把南烛叶洗净,然后用石臼捣烂,加温水细细搓揉,将叶渣滤去,放入雪白的糯米,浸泡之后,糯米就变得乌黑油亮,然后入锅蒸煮至熟,乌饭就做好了。“我之前在腾讯视频热门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里看到过陈郭村乌饭,当时就特别感兴趣,今天有机会来到现场体验,太有意思了!”游客李启明告诉记者,他是特意到陈郭村来“尝鲜”的。
乌饭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不少文人墨客还为乌饭作诗赋文。
唐代“诗圣”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写道:“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诗中的“青精饭”,就是指乌饭。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下了《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寄袭美》:“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月苗杯举存三洞,云蕊函开叩九章。”宋代文人喻良能的《中秋终日雾雨予还自都下宿分水岭夜漏约七八》中写着:“乌饭山边白玉团,瑞光千丈溢清寒。斜穿逆旅茆茨室,正照先生苜蓿盘。”清代诗人屈大均也有诗云:“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就连《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乌饭的记载,写着“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迷倒袁枚的乌饭酒现场品尝,网红小吃不用排队
乌饭米糕、乌饭糍粑、乌饭锅巴、乌饭酒……陈郭村乌饭会上,用乌饭制作的美食可以现场品尝购买,让人食指大动。清代著名“吃货文人”袁枚曾喝过乌饭酒,对此爱不释手,他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余素不饮,丙戌年,在溧水叶比部家,饮乌饭酒至十六杯,傍人大骇,来相劝止。而余犹颓然,未忍释手……据云溧水风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坛,以青精饭为之。俟嫁此女才饮此酒。以故极早亦须十五六年。打瓮时只剩半坛,质能胶口,香闻室外。”
让游客王琦惊喜的是,在陈郭村乌饭会上,还吃到了南京网红早餐店“芳婆糕团店”的美食。“我来南京旅游做攻略的时候就看到‘芳婆糕团店’在必吃榜上,但是队伍排得太长了,这几天都没吃上,没想到在陈郭村吃到了,还见到了‘芳婆本婆’!”她买了乌饭团、酒酿、芳婆糕等特色小吃,喜滋滋地坐到一旁品尝起来。
“这里就是我家,当然要来啦!”“芳婆糕团店”店主史芳婆带着全套小吃笑着迎接每一位顾客。史芳婆是溧水区和凤镇人,为了照顾瘫痪的公婆,1977年,她从和凤镇前往南京市区,走街串巷卖蒸糕。上世纪90年代,她开始经营小店。几十年来,从一个人、一双手到拥有28名员工,她始终坚守品质、坚持平价,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和员工一起全手工制作小吃,精心挑选原料、保证小吃口味,每道工序都亲自把关。因其诚信经营、孝老爱亲,史芳婆曾获评“江苏好人”“2018年度‘感动南京’人物。”
(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通讯员 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