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清晨,灌南县张店镇居丰园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从云南来的疏果工们早早忙碌起来。
疏果是葡萄种植中一个重要环节,从2018年起,每年4月份,灌南的葡萄种植户们都会从云南请来有经验的工人。“疏果是个技术活,没有经过培训是干不了的。我们出品的成品葡萄每串60粒,正负不超过5粒,种植过程中哪里该剪、哪里该留,都是有讲究的。”该合作社负责人孙海潮说。
每批葡萄疏果期只有短短几天,大家必须与时间“赛跑”。“灌南这边天亮得早,我们早上5点半就开始,一直到下午六七点,有时抢时间,干到八九点也是有的。”疏果工领队李秀琼说。
31岁的李秀琼已有11年疏果工作经验。绿茵茵的葡萄藤蔓下,她戴着遮阳帽,拿把小剪刀,娴熟地将一串串青色小葡萄修剪得匀称好看。“要把‘僵果’挑出来剪掉,就是那些小果、病果,一串得剪去十分之九。”
疏果期葡萄粒小的如同绿豆,大的也不过像黄豆,修剪起来很考验眼力。“现在修剪的是夏黑,相比阳光玫瑰,这个品种果子长得更密,修剪难度也更大。”李秀琼介绍,他们每天每人至少要剪五六百串,多的话七八百串甚至上千串,大家会用马克笔在对应的杆子上标注自己的名字和所修剪串数。“按量记工,一串8毛钱,两个月干下来,收入上万元也是有的。”
李秀琼团队10名成员都是她的亲友或同乡。“这是我们第二次来灌南,因为去年干得好,今年老板直接打电话请我们来。”他们4月9日从昆明直接坐飞机过来,23日李秀琼的丈夫又带来20多人。在灌南干完,这个团队将根据葡萄生长期一路向北,到山东、辽宁等地继续疏果。云南葡萄可收获两季,等他们回到家乡,新一季葡萄又可以剪了。
午后,大棚里气温逐渐升高,令人昏昏欲睡,忽然传来悦耳的民族歌曲声,唱歌的小伙子是李秀琼的小叔子普本头。疏果过程枯燥,有时干累了,他就会唱歌或者和在他对面修剪的妻子聊聊天。“这儿的老板人特别好,刚来那天正好赶上硕项湖樱花节,他请我们所有人去看樱花,第二天还带我们参观了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从云南到灌南,跨越2000多公里,普本头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两个孩子。“大的上二年级,小的才3岁。出来这一趟,至少两个月不能回家,我们每天晚上就用手机和孩子们视频。有时间的话,还想去花果山拍些照片给孩子们看看。”
灌南葡萄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突破5万吨,是全省最大的大棚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每年需要疏果工200人以上。“目前疏果工主要来自云南、浙江、广西一带,我们本地也有,但云南的工人更加有经验、肯吃苦、效率高。”孙海潮说,请云南疏果工来灌南,包吃包住包接送,每年要花费将近40万元,最多的时候请过65人。
“现在‘灌南葡萄’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非常受欢迎,每年都有很多企业排队上门收购。经过疏果,400多亩的葡萄园一年毛收入能达到七八百万元。”孙海潮自豪地说。
记者 刘慧洋 实习生 杨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