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2022年底,初到无锡创业的东北人李彦明在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商业街筹备经营一家松茸蒸饺店。在店铺装修进入尾声时,却遇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由于天然气管道没有铺设到店铺,加工食品只能使用煤气罐,但最新政策是不允许餐饮店使用煤气罐。眼看十多天后就要开业,店铺供能却解决不了,李彦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助属地社区和街道。原以为得回去等信,可没想到的是,接待他的安镇街道商务科的工作人员表示,10分钟就能解决,并真的就地解决了问题。
镜头二:今年春节期间,位于盐城射阳开发区的中诺生物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原计划申报停产检修,但没想到1月中旬突然接到国外客户大订单,需在年后分批供货。为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发货,完成合同约定,公司决定春节不停产,但如何保障用汽难住了该公司。射阳开发区、晟泰供热公司等部门在了解情况后,克服春节企业用汽波动、天然气成本高等困难,决定为这家公司专门提供蒸汽供应,最终保障公司按期完成了生产订单。
镜头三:近日,因公司发展需要,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一名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徐州铜山区“555”引才工程专门人才主管部门知道后,主动联系企业,多次上门走访,帮助企业申请到了人才薪酬补助,维维公司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营商环境,好比市场主体呼吸的“氧气”,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也是地方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像镜头里的这些“小事情”,江苏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回望过去5年,江苏各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5年累计取消、下放433项行政权力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连续4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2022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11.9万户,比2017年增长74.3%。
政府作为政策引领跑出“速度”
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江苏目前不少市场主体依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这时候各地的营商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今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专门出台了提升政府服务的一系列措施,推动各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各地纷纷推动“放管服”改革,以更优营商环境推动工业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将优势产业集群提质扩量;把企业升级为数字工厂,新上马的项目不断化为高质量发展活水源泉。据了解,江苏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去年超额完成投资计划113.9%,今年开春又无缝连接地踏上了新的征程。项目总数达到500个,比上年增加50个;总投资额超1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各地积极响应省政府政策要求,各显神通,为更好的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在国家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威光伏产业基地建设现场,60多台打桩机马力全开,20多辆运输车辆来回穿梭,500多名建设者奋战施工。该项目是光伏巨头通威股份在我省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光伏组件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面对工程量大、工期短的难题,投资方一度担忧厂房是否能按计划在5月启动投产,没想到拿地的第二天,通威就拿到了桩基施工告知书,实现了“拿地即开工”。这得益于盐城经开区按照“放管服”改革思路,率先实施的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审批改革。
徐州铜山区推出的领导包挂、专班服务、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赶出了项目建设“提前量”,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徐工消防高空应急救援装备项目提前4个月开工建设,一期投资50亿元的中润高效光伏电池及金刚线切片项目仅用6个半月时间建成投产。“全区29个省市重大项目,1月份开工在建23个,超计划20个百分点,预计年内将有14个项目能够达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铜山区经发局局长谢井新说。
“有一种速度叫新沂速度。新凤鸣徐州基地项目真正实现了‘拿地即开工’,跑出了加速度,干出了新精彩!”新凤鸣集团副总裁兼徐州基地总经理李国平这样告诉记者。
2021年1月20日,经过积极商谈、全力推动,短短51天,新沂与新凤鸣集团总投资180亿元的270万吨聚酯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签约;2021年5月22日,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从落地到开工仅4个月;2022年8月,一期年产60万吨短纤项目投产,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了1年4个月。李国平告诉记者,今年80万吨长丝和加弹也将陆续建成投产,年内产量争取达到100万吨。
企业发力火力全开干出“力度”
政府的政策支撑、优质服务,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江苏各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的如火如荼。
位于铜山区的徐州高新区安科园,各企业正在抢进度赶订单加紧生产。一家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公司的消防器材订单已排到7月底,开年就是冲刺,预计今年销售增幅可达30%左右。上市企业江苏华辰变压器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忙于生产。“订单已排到9月份,争取今年产值提高50%。”公司安环经理刘涛说,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公司一方面抓好新材料应用,一方面抓好精益化管理,同时加快建设智能化工厂,实现降本增效,以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南京,贸易型企业数量众多,贸易市场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出海经贸洽谈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的腿也跑得更加有力,带回了更多的订单,盘活了多条产业链。
“见到了客户,就见到了机会!”南京裳浦伊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璇说。去年11月底,胡璇抢抓“出海”机遇,前往加拿大拜访新老客户、面对面洽谈业务,带回200多万美元的意向订单,为新的一年开了好头。“针对目前市场的流行趋势,我们这次带了近30件羽绒服等公司新品和特色产品去欧洲参加展会。”胡璇告诉记者,这次欧洲之行预计一个月左右,除了去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拜访新老客户,还将参加法国巴黎服装采购展和英国伦敦国际服装展,“这两场展会都是行业内的知名专业展,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国际展商和客户。”
南京健邦锦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召宏表示:“以前我们主要做内贸,今年要抢抓机遇,奋力开拓海外市场!”2月初的迪拜医疗展,首次参展的健邦锦源公司与多家新客户达成了意向合作。“这个月刚从迪拜和埃及回来,有一条生产线要在埃及建设,马上就要去北京落实原材料。”
法治护航完善执法体现“温度”
江苏不仅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在法治“软环境”上持续发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除了区域产业环境以外,法治环境也不可或缺。制定涉企轻罚免罚清单、帮助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持续推行柔性执法等等灵活有“温度”的手段是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路径。
“感谢法律顾问,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日前,苏州市昆山市阳澄湖驸马堂大闸蟹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倩向该市农业农村领域法律顾问、江苏沉浮律师事务所张华律师送来锦旗。驸马堂是当地知名的大闸蟹企业,去年公司听到老客户反映,在网络平台上有商家违法使用其注册商标出售劣质大闸蟹,立即求助法律顾问。接到驸马堂公司的求助后,法律顾问团队进行了专业的调研取证和诉讼辩护,最终,被告被法院判决立即停止商标侵权行为,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20万元。
在泰州,法院将优化营商环境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做足诉前和案外功夫,通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
“这笔欠款我们并不是有意拖欠,公司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现在能用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大大缓解了我们的压力,非常感谢!”泰州市某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夏先生激动地说。该公司因经营需要向某银行借款,但受疫情影响,陷入经营困境,一时无法偿还贷款。了解到其具有偿还意愿和实际困难后,泰州海陵区法院立即启动诉调对接机制,指导法官、诉前调解员进行会商,决定采取“协调解决、助企纾困”的调解思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法院通过“一案一群、双方确认、三方视频”的方式开展线上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方案。
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可以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省政府研究室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江苏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强劲的动力、更严厉的措施,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力度。各地要瞄准国际一流、对标试点城市,找差补短、大胆探索,着力构筑江苏地方经济营商环境新高地,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提供保障。

今年以来,连云港港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压缩通关流程,快装快卸,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王 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