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深夜,他们给地铁轨道做“B超”
2023-01-15 07: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周楠  
1
听新闻

11日23时06分,南通轨道交通一号线最后一班列车在平潮终点站稳稳停靠。乘客散去,车内灯光渐暗,预示一天工作的完结。但对于轨道探伤工班来说,今日工作才刚刚开始。

探伤工班的工作,是在每日列车停运后,利用钢轨母材探伤仪探查轨道内外结构是否完好,保障地铁每日安全运行。“通俗地说,就是给铁轨做‘B超’。”工班成员肖路路匆匆吃了几个饺子,就与4名工友开始更换工服、清点设备,分配今日工作任务。

0点整,记者戴上头盔,随工班成员准时进入轨道内部开始探查作业,4名成员两两负责一侧轨道,一人负责统一记录。寂静的轨道上,只有机器探测时发出的“嘀嘀嘟嘟”声音,在空旷的隧道里响起阵阵回音。

探伤仪虽然有滑轮辅助,但本身重量近60斤,而且操作时只能侧身推行,因此每过一段,工班成员都会做一次轮换。乘着轮换间隙,记者上前尝试操作,只几分钟就感觉腰酸背痛。“我们第一次使用这个机器,回去之后哪儿都疼,现在已经练出‘钢筋铁骨’了。”肖路路轻松接过探伤仪,开始新一段铁轨的检测。

“滴……”一阵尖锐的警报打乱探测的正常进度。“0401第三根铆钉附近发现异常。”工班成员刘文斌反复探测后,呼叫了进行记录作业的肖路路。“这个位置我知道,上一轮检测这里已经检修完毕。”肖路路和他的团队以一个月为周期反复检测,哪里有问题,哪里做过替换,他都烂熟于心。

说着,他翻开上一轮检修记录,果然查到在同样的地方记录“消除隐患”标识。仔细翻阅检修记录册,大到一根轨道何时何人发现问题,维修完毕,小到带来的一张无纺布用在哪里、是否回收,都一一记录。“关系公共交通安全,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默契合作,老练操作,5人团队的工班虽然话不多,但手里的活却干得飞快。“我们班组共负责40公里,分解到每周,最少需要完成15到18公里的全面检查,每天来回一站路距离是最基础的。”工班工作还未过半,记者已经有些跟不上他们的步伐,而工班5人额头上已经冒出汗珠。

凌晨3点,在终点站的菱形道岔口,探伤工班完成了安排中的检测任务,再次确认了一遍数据和装备无误后,5人在休息室内终于喝上了一口水。今天他们的工作算是提前完成,比起平时收工早一个多小时。“每天都是伴着鸟叫和朝阳回家,一般人可享受不到。”肖路路打趣地说。

“快过年了,你们有什么打算吗?”记者询问。“当然是回家过个好年。”肖路路说,去年由于各种情况,许多外地工友们都选择坚守岗位,没有回家过年。“今年虽然也只能回家两三天,但能回去一趟就是最好的了。”

出站口处,刚布置上的火红灯笼与喜庆的窗花,为寒夜增添不少喜气。“接下来,我们的工作还加上探测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二号线,希望我们能用脚走过南通轨道交通的每一米铁轨,保障好列车安全运行第一关。”肖路路说。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