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点——生态新貌
在这里 “大地伤疤”蝶变“城市名片”
潘安湖 张俊哲 摄
□ 记者 张 涛
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神农码头矗立着一块巨碑,上面刻着一句让贾汪人无比自豪的话:“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视察,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
站在码头眺望,宽阔的湖面上成群野鸭振翅起飞,阳光照射下,水岸交相辉映,天地融为一体,让原本萧瑟寒冷的冬日,散发出不一样的浪漫气息。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徐州沉陷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恶劣的采煤沉陷区,平均塌陷达4米,村庄房屋几近损毁。“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昔日当地居民生活真实写照。“那时上午穿白衬衣,中午成了灰衬衣,晚上就是黑衬衣了。”90后船娘朱雪宁回忆道。
2010年,徐州启动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程。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的原则,贾汪以“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模式,对1.74万亩的采煤塌陷区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结合塌陷区积水面积大、塌陷深的特点,通过平整土方、表土剥离、坑塘整修、河道清淤等方法,我们在原来的塌陷区上,建成了拥有7000亩开阔水面和4000亩湿地景观的生态公园,昔日‘大地伤疤’蝶变为‘城市名片’。”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赵海超介绍。
2012年,潘安湖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同年,本在无锡打工的朱雪宁决定留在家里,成了景区最年轻的船娘。平日里,她在潘安湖湿地公园开游船,休息时便在景区做导游,每月收入超过5000元。10年来,她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愈发离不开这份心爱的工作。
近年潘安湖湿地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二期和三期,拥有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一张张亮丽名片,年均接待游客百万人,依靠“绿水青山”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再也不愿离开。
“潘安湖虽然是人工湖,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许多动物成为这里的‘新居民’。”朱雪宁说,景区拥有主岛、醉花岛、鸟岛等9个生态岛屿,白鹭、苍鹭等数10种鸟类在湿地定居,每年秋天有50多只天鹅将这里作为迁徙路上的歇脚处。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如今的潘安湖,坐拥大小19座湿地岛屿、30余种一级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约100万平方米花卉植物、200多个鸟类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