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太湖边聚起一群“追光人”
2022-12-23 06: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雨薇 陈澄 陈悦勤  
1
听新闻

11月29日上午9点,苏州太湖东畔,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大楼响起热烈掌声,由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建的“氮化镓激光器联合实验室”在此揭牌,当场锁定目标: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氮化镓激光芯片的产业化,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为苏州打造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助攻”。

光子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涉及多个国家亟待解决的“卡脖子”。实验室要联合攻克的氮化镓激光器,正是第三代半导体光电器件中极具技术难度和产业高度的关键产品,在激光显示、材料加工、光刻直写等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优势,目前在国内还属空白。

这般关键核心技术,要在短时间内攻关并实现产业化,难度极大。但这次,共建双方都满怀信心。

“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有技术积累,但产业化体系弱。有了你们的加入,成果转化指日可待!”看着锃亮的金字招牌,邓强紧紧握住身旁闵大勇的手。

闵大勇有着20多年的激光行业经验,他所在的长光华芯,拥有全球第二条、国内唯一一条6英寸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生产线,曾获我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今年8月,苏州高新区与长光华芯共建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闵大勇兼任研究院董事长。

从业这么多年,闵大勇还从未如此心潮澎湃,他很清楚,联合实验室快速成功的关键在“联合”二字:纳米所已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氮化镓蓝光和绿光激光器;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拥有3英寸磷化铟和6英寸砷化镓激光器的生产线。一方技术强,一方平台强,一旦“合体”,就是最强创新联合体。

两方的信心也基于实践探索。同样由长光华芯牵头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是苏州推动建设的首批创新联合体。运转不满半年,长光华芯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东南大学、浙大工研院、中科院医工所等12家联合体成员协同创新,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关卡,成功把35W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送到生产线,以惊人的速度实现批量生产。

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苏州太湖边,越来越多的“追光人”聚起来,让他们感到振奋的是,当地政府也积极加入追光行列,扮演起重要角色。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产业土壤向来是苏州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先天优势资源。长光华芯所在的苏州高新区,就集聚着142家光子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规模近300亿元,产业集群式发展已形成一定气候。

趁着这股发展势头,苏州密集部署一系列举措。几月前,在高新区召开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启动太湖光子中心建设,瞄准世界一流,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几日前,召开太湖光子中心建设推进会,集结全市光子产业核心企业、院校机构等,组建苏州市光子产业联盟,启用太湖光子中心协同创新平台。在这过程中,苏州高新区成立起由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的太湖光子专班,组建光子公司,出台“高光20条”,设立总规模百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

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追光”的信号持续释放,搅动一池春水。来长光华芯考察、拜访的团队一波接着一波,闵大勇和同事万分欣喜,他们真切感受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正加速集聚,产业生态日趋成熟,科创氛围也越来越浓了。

眼下,起跑即冲刺的苏州光子产业,已在多个细分领域拔尖,但闵大勇等一众“追光人”头脑清醒,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一定是多领域甚至全领域的“破圈”。“当下,光子产业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全,‘追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苏州“追光人”坚信,通过实打实的联合创新、协同攻关,世界一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必将乘风破浪、势不可当。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