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时集镇纪委划清“三条线”夯实监督责任,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树立思想“高线”。时集镇纪委通过“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模式,以党委带支部、以支部带党员、以党员带群众,全面推进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廉洁元素融入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把清廉理念落实到村级工作各方面,持续开展“美丽庭院”“清洁庭院”创建和“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注入“廉动力”;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敬元、西洪、明甫等“红色村庄”和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新沂水蜜桃”等本地优秀文化元素,大力发展田园乡村旅游;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形成“村庄清洁,人人有责”的共识。目前,全镇已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4000余户,创建星级“美丽庭院”500余户,成功打造出稻香科普基地、南北一级文化驿站等一批农产品旅游研学实践基地。
划清纪律“红线”。创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户为单位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与环境设施管护责任点,明确“网格员也是环境治理监督员”,进一步压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主体责任。镇纪委通过日督查、周通报和定期开展现场督查观摩等形式,增加督查次数,扩大督查覆盖面,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为保障项目廉洁、带动群众受益,镇纪委、村廉情监督办公室组成“镇村”联动监督小组,对项目招标流程、资金拨付使用、民主议事决策、村务财务公开等工作重点跟进监督,推动职能部门保障项目按计划落地;同时加强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典型进行学习宣传,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公开曝光,并由镇纪委进行谈话问责。
兜牢制度“底线”。成立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镇村干部全部深入一线,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班子成员股级干部包村、村干部负责;落实“门前三包”、制定完善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制度,以“四有四无”为整体目标,各村成立一支10人以上有制度、有标准、有责任心、有监督、有保障的长效管护队伍,对完成整治提升后的村庄进行常态化管理;持续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红黑榜”督查评价制度,以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镇18个行政村进行长效管理考核评比、对村民个人家庭环境情况进行评选,通过双向对比,激发全镇比学赶超的精气神;设置“流动红黄旗”制度,根据现场观摩各村评比打分情况,授予前三名“流动红旗”,授予后三名“流动黄旗”,并组织获得“流动红旗”的村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对获得“流动黄旗”的村庄由纪委组织谈话。 刘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