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如东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项目区传来好消息,通过几年的努力,新品“海水稻”种植又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江苏省地质局有色海洋院多年来坚持助力乡村振新研发推广种植海水稻取得的新成果。
除了通州湾原有近5000亩地块种植的“海水稻”,有色海洋院在如东掘苴垦区5000亩盐碱地改良地块也推广种植了“海水稻”,经南通市农学会组织专家现场测产,实收亩产达606.9公斤,实现了该地块首年种植首年丰收的好成绩。该测产品种为该院正在实验研发的耐盐水稻新品种“海洋院1号”,该品种有望在三年内审定并全省推广,为我省耐盐水稻种植贡献种质资源。
今年已是有色海洋院在南通的沿海滩涂开展盐碱地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第七年。2017年,该院试验种植“海水稻”首获成功,构建了包括微区域生态循环系统、立体式生物质排盐、土壤团粒结构快速组建等十多项核心技术在内的、面向新增耕地资源的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体系,数个科研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发明专利,并编制《滨海盐碱地生态整治技术规程》(省标),为全省盐碱地改良建立技术标准,为全省盐碱地改良和耐盐水稻种植推广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有色海洋院每年还承担国家和江苏省耐盐水稻区域试验项目,探索耐盐水稻新品种筛选,累计试验品种达二百余种。
目前,有色海洋院一手抓科研实验,一手抓推广实践,已建成总面积近1.5万亩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区二处,并已有部分滩涂改良到“吨粮田”标准,目前累计通过耕地质量验收面积达7000余亩。形成了以耐盐水稻为主体,小麦、玉米、油菜、大麦为辅,稻、鱼、鸭立体式全周期盐碱地(滩涂)生物种养模式,不但为我省经济发展贡献了“占补平衡”指标,使滩涂资源得到了合理、生态化利用,同时也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南通滨海一望无际的沿海滩涂上,有两块“绿洲”赫然醒目,在这里,成就了江苏地质人“沿海拓荒”助力“乡村振新”的梦想,也承载了我省地质队伍建设“富强美高”新江苏的使命!(姜夏烨 陈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