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11月6日,国网江苏电科院数字化中心专业人员陈烨通过实时量测中心数据校核与治理平台,完成了江苏电网41000条中压线路、101万台配电变压器量测数据状态核查。核查表明,全省1小时内500万条量测数据的一致性达到99%,完整度达到93%。针对量测异常数据,系统给出了加强异常终端监视的建议。
今年,在国网江苏电力统筹指导下,国网江苏电科院全面治理基础数据,支撑企业级实时量测中心建设,为数字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围绕配网管控、智能运检、运行效能分析等领域,该院持续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应用场景,为电网数字化转型积累了典型经验。
赋能设备运检 智慧辅助决策
在国网江苏电科院输变电智能运检实验室,全省超过5000台110千伏以上主变压器的在线监测数据、负荷数据等运行信息呈现在数字大屏上,专业人员正在核查设备重过载、异常告警、新增缺陷等告警信息。

随着电网设备体量逐步增长,以年为周期的常规停电试验检测,已难以满足日益提升的设备可靠性要求。“设备运检工作迫切需要智能化升级,数据驱动业务是其必由之路。”该院输变电技术中心主任杨景刚表示。
今年,国网江苏电科院瞄准设备状态全景感知、物联传感、融合诊断、辅助决策4类业务场景,打造设备智能诊断与决策支持中心、江苏电网防灾减灾中心、智能运检装备检测认证中心,打造了20余项智能运检技术“套餐”,向全省范围内的全业务核心班组推广应用。
“以我们研发的数字化红外、局放等新型装备为例,通过与PMS3.0系统的业务流程贯通,实现了对检测结果的实时云端诊断,目前已在省内6座超特高压变电站应用,检测效率提升5倍以上。”杨景刚表示。
目前,国网江苏电科院已将主变健康管理、自然灾害预警、现场试验诊断等多项专业服务部署于PMS3.0系统,持续完善江苏电网主设备状态评估诊断“智慧大脑”。
贯通配网业务 自动生成诊断
配电网对上承接主网,对下连接用户,涉及的业务范围很广。如果某一环节出现异常,从数据分析到问题查找,主要依靠属地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手动处理,效率较低。
今年3月,国网江苏电科院自主研发上线了省级配网数字化管控平台。该平台覆盖配网规划、建设、运检、监控等全业务,通过数据融合分析,识别各类业务运行异常问题,一键生成智能诊断和治理策略。

“这个平台就像配网业务‘全科医生’。”该院配网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方鑫介绍。平台具备6大类配电业务管控能力,能够自动挖掘线路停电时户超长、重复故障、高损负损等40余项异常问题,并上线了11项诊断“工具箱”辅助异常问题核查,实现配电多专业智能协同“会诊”。
不仅如此,该平台还能自动形成问题清单,根据重要程度分层分级自动派发至属地供电公司相关责任人,形成闭环治理,将配网运行整体管控效率提升了45%。
分析运行效能 提升治理精度
提升电网运行效能,对电网节能减排的关键一招。
2021年12月起,国网江苏电科院聚集多专业技术力量开展攻关,于今年5月成功研发出电网运行效能分析系统。该系统根据全省各地地域、季节、电网网架等特点,对设备负载率、利用率等运行状态作出评估,建立了分钟、月、季、年不同精度的分析能力。

“平台分析出江苏电网北电南送、西电东送通道季节性差异明显,局部电网设备轻载与重载并存等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电网改造、潮流均衡等建议,为电网规划、调度运行等提供了参考,使电网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合理。”该院系统及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贾勇勇说。
运行效能分析不仅限于主网“大动脉”,也延伸到配网“毛细血管”。
一直以来,由于配网线损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国网江苏电科院建设了配网线损智能分析与降损决策系统,将配网线损划分为I-IV级共22类成因。“这套系统适用于十余种高、负损的自动诊断,做到了对症下药、精准施治。”该院系统及新能源技术中心副主任周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