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让“绿色崛起”梦想照进现实——奋力攻坚,大美苏州如诗如画
2022-11-02 14: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强调,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苏州一直在发力。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了全国2.1%的经济总量,而生态环境质量依然保持稳中向好、持续改善——苏州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先行先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同样探索出一条“苏州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了重要路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殷嘱托,笃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产业长足发展,“绿色崛起”梦想不断转化为现实。十年来,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在苏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天蓝水碧

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

在太仓,第三届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近日举行,赛道两旁是草坪、香樟、成片的稻田,秀美风光令人陶醉;在吴江的太浦河流域综合整治和“沪湖蓝带”计划的大力推动下,太浦河水清岸绿,静静流淌;在相城,一座高铁新城拔地而起,而一片片湿地公园、一条条生态河道也在惊艳绽放……放眼苏州,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

近年来,苏州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3年9月,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启动,明确到2017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要下降,其中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要降低20%。一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的蓝天保卫战,在苏州全市范围内开始打响。

2016年12月9日,江苏召开“263”专项行动动员会。自此,一个代号“263”的专项行动,在苏州如火如荼地推进,成为力塑“环境美”的一把利剑。

苏州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亲自推进,各地各部门勇担当、抓落实,坚持从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抓起,从群众最期盼的诉求做起,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务实推动攻坚行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苏州各级污防攻坚办组织媒体曝光1269期,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3797个。

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

作为工业大市,苏州市能源消耗总量居全省首位,工业污染排放占比巨大。苏州痛下决心,打响蓝天保卫战——叫停、关停污染企业,持续加快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印染等高排放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推进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和清洁原料替代。苏州以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

苏州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举措瞩目全国,苏州生态环境迎来“沧桑巨变”——

截至2021年,苏州在全省“263”专项行动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考核中实现“四连冠”。苏州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首批美丽山水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张家港湾”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昆山天福湿地修复项目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入选“国务院水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逐绿而行

绘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10年风雨兼程,10年砥砺奋进。苏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能源结构加快优化。2021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光伏、风电、生物质)合计221.91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比重8.99%,规上工业企业非电行业煤炭消费1922.4万吨,相比2016年同期减少387.8万吨。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7%。全市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207家,其中位于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的54家。张家港整建制关停东沙化工园区并实现产业转型,太仓不断调高调优调绿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沿江临沪优势,持续释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红利。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50%以内。

围绕“压煤、减污、控车、降尘、禁燃”等环节,推进治理提升。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实现全流程改造,工业炉窑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全覆盖,燃煤锅炉整治超4000台。累计完成化工园区、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项目5000余项。

制定实施高污染柴油车提前淘汰补助政策,淘汰高污染排放机动车22万余辆,持续扩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范围,建成用车大户门禁监控系统管理平台。

大力实施“水十条”,持续推进水岸同治,“一河(湖)一策”“一断面一方案”,累计完成2500余个重点项目。开展“消劣争优”行动,截至目前,全国率先基本消除932条城乡黑臭水体,整治511条劣Ⅴ类水体,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消劣,建成1260条幸福河湖。

深入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太湖综合治理和阳澄湖水生态修复,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全面完成,太湖4.5万亩围网养殖全部拆除,阳澄湖万亩水生植被种植修复项目有序推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2%,垃圾、危废处置能力分别达到522万吨/年和34.7万吨/年。

持续实施“土十条”,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关闭搬迁化工企业和涉重企业遗留地块排查,苏州溶剂厂北区污染地块修复工作成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典型。实施土壤、地下水环境风险协同防控,6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完成整治、636个在营加油站实现地下油罐防渗改造。

共护“江湖”

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

长三角,河湖相依。苏州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苏州,处处能感受到,绿色美丽长三角的“打卡点”频频“上新”。

金秋时节,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江海交汇第一湾”——张家港湾,仿佛走进了一幅生态水墨画中,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以前分布着20多家大小企业,杂乱无章。如今,包括我工作过的那家造船厂在内的企业都拆除了,整个张家港湾成了滨江生态绿廊道。变化太大了。”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张家港市德积街道永兴村的村民顾学渊感慨万千。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2019年,张家港市将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实施百年江堤提升、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道路交通优化、生态环境修复等“五大提升工程”,打造“最美江滩、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湾”,真正“还绿于江,还江于民”。如今,江滩与江水零距离相拥,一块块“绿色地毯”顺江铺陈,140万平方米的滨江亲水景观带,宛如一条绸带镶嵌在江边。2021年7月,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优秀案例。

秋风习习,常熟铁黄沙岛的长江大堤上人来人往。从2014年开始,常熟重拳整治长江岸线,建设绿色廊道。2020年,常熟市委、市政府再绘蓝图,以铁黄沙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为核心,着力打造“一岛一湾一江滩,江海交汇七彩洲”的最美岸线,同时结合沿江河口、瞿巷、师桥、浒西等自然村庄“千村美居”创建,全面提升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如今的浒西村,处处鲜花盛开、果树飘香,长江“绿肺”功能得以恢复,村民们也成了受益者。“村里环境变好后,年轻人双休日都从城里赶回乡下度假了。”常熟碧溪街道浒西村党委书记王俊说。

要做的“水”文章远不止于此。水质改善后,还要重构生态湿地环境,建设居民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去年,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1年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奖补资金”名单,全省5个项目入选,苏州入选项目为太仓市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配套生态安全缓冲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值得一提的是,太仓市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配套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为保护滔滔江水,筑起长江边生态屏障。该项目通过复合生态湿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缓冲区由“复合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等组合而成,项目成功取消了入江排污口,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极大改善周边人居环境,保障区域居民用水安全。

太湖,是长三角的一颗明珠。实施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更好发挥太湖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筑牢长三角地区生态建设基石、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以太浦河为例。近3年,吴江累计投入资金27.95亿元,安排太湖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23项。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统筹开展以工业污水治理为主的“三水同治”,在全省率先建成水生态感知网,持续加强母亲湖的保护。全区印染企业累计拆除染缸千余台,13家电镀企业实现历史性关停取缔,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制定“一断面一方案”,推动精准治污。开展太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纳入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完成3638个排污口排查。全面统筹河湖岸线管理、违章占用、违法排污、水面保洁等各方面监管内容,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走进吴中区的太湖生态“消夏粮仓”,一望无际的绿色映入眼帘。在消夏湾湿地项目现场可以看到,通过“三道关”,湿地系统即可将夹杂化肥农药的雨水净化。据现场工程师介绍,该项目在3.3公里长的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沿岸建设了15.5公顷各类功能型湿地,治理周边4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面源污染,净化后优于地表Ⅲ类水的出水又回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事实上,在太湖生态岛上,像这样深入肌理的保护与修复,随处可见。全岛西南部的水映长滩,从高空俯瞰,颜值更动人。宛若一颗颗宝石点缀在太湖之畔。这片面积达560余亩的湿地水体,内部已构筑了10余座人工岛屿和1条生态围堤。

“腾笼换鸟”

探索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何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摆在苏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新形势下探索发展动能转换路径,考验的是勇气与智慧。

苏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将散落在各处的“散乱污”企业(作坊)和低效产能企业逐步淘汰,为城市发展留白。

相城区黄桥街道是有名的“电镀镇”。2016年以来,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提出的黄桥街道多家电镀企业存在废水超标排放、污染周边环境等问题,相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中央及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大对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和关停并转力度。2018年,黄桥街道借助“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以及“散乱污”淘汰整治两个“三年行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对原黄桥电镀园内的电镀(线路板)开展强势清理,同时重点引进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等创新型产业项目,构建产业创新集群。“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了好多年的河水变清了,空气里的酸味变成了花香,小公园、步道都建起来了。”黄桥街道生田村村民陈大男说。

“腾笼”之时波澜四起,“换鸟”之后浴火重生。

2020年5月28日,原“散乱污”地块培育的昆山佰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功上市登陆创业板。谁能想到,这块占地近150亩,曾经产出低下、税收为零,而且存在大量安全和环保隐患的“群租房”能涅槃重生?2018年5月,昆山对该地块群租厂房内的“散乱污”“三合一”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完成低效产能腾退后,昆山对原厂区进行重新规划,新建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厂房并对原有厂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建,引进佰奥智能装备、鑫泰利精密组件、睿翔讯通等新兴科技企业,其中佰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于当年5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近年来,昆山加快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把有限的土地空间、环境容量腾出来,真正为高质量发展构筑“绿色谱系”,为产业创新转型积累“绿色动力”。

得益于苏州市纵深推进“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整治行动,自2017年以来,苏州累计完成关停及实施低效产能淘汰企业7344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699家,全市化工园区(含集中区)压减至6个,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5.35万家(整治提升2.01万家、依法关停3.34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亩,其中复耕复绿面积1.16万亩。

向更高处攀登,谱写崭新华章。苏州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图景。

【数读美丽苏州】

苏州生态环境总体持续改善

天更蓝。“大气十条”各项任务顺利完成。2021年,苏州PM_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较2013年下降60.0%,优良天数比率为85.5%,较2015年上升18.6个百分点。

山更绿。十年来,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实施森林抚育31.9万亩,每年新增及改造绿地300万平方米,建成市级以上湿地公园21个,陆地林木覆盖率达20.5%,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0.4%,获国家“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50%以内,长江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水更清。十年来,苏州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6.7%,较2015年上升35.5%,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2.5%,较2015年上升43.4%,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达100%;太湖连续14年实现“安全度夏”。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