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业兴旺#
连云港市连云区海州湾街道西墅村地处黄海之滨的海州湾。近10年来,西墅村把传统的紫菜养殖加工逐步发展为优势产业,以“紫菜第一村”闻名全国。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36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8万元。
然而,优势产业也遇到了“业态困局”,西墅村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新农人”:
寻找新的产业“栖息地”
9月,西墅村紫菜养殖基地迎来一年最关键的育苗“黄金期”。每年此时,“海上菜农”夏步云都会准备好一张张10米长、1.8米宽的网帘,让吸附在贝壳上的紫菜孢子,自动寻找到这些新的“栖息地”。
看准北方冷空气南下时机,夏步云和工人们加紧将附着紫菜菌苗的网帘运往他的800亩海水养殖片区进行挂网,尽可能拉平、拉紧。“对于刚挂上去的苗网,每天都要巡视,以防过松和下垂。当苗网上附着较多藻类时,还要及时清洗、晒网,基本上每三天吊起来晒一天,育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个‘勤’字,要勤晒勤放,保持网片中没有杂藻,也没有污泥附着。”
大约30多天后,苗网上布满1到3厘米的幼苗时,夏步云心里的石头才会落地,紫菜养殖逐步进入日常管护期。到11月底,紫菜叶片能够长到20多厘米。“这个时期,也是‘头水菜’收割季,往后每过半个月可以采收一次,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
年份好的时候,西墅村的“海上菜园”每亩可以收上来1200斤紫菜。“800亩销售额能接近200万元,其中育苗和8名工人的费用成本占去一半,还是有赚头。”但夏步云坦言,这几年全村紫菜养殖数量、品质都持续走低,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村集体尝试深海养殖,不少村民也都在跟进。我自己考虑做紫菜二次加工,但原材料品质有问题,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村干部:
转型依然要靠海吃海
上世纪90年代,西墅村干部远赴日本考察紫菜产业,回来后得出结论:海况类似,应该可以养。
从100亩试点“起家”,西墅村紫菜养殖最高峰时,面积一度达到3.5万亩,养殖及加工企业多达40家,一次加工生产线46条,二次加工生产线4条,产量占全国1/16。
改传统捕捞为近海紫菜养殖加工,西墅村的大胆尝试,引来香港力生公司的投资。“我们养出来的紫菜品质好、产量高,企业很愿意收购,所以一直不担心销不出去。”西墅村党委书记汪卫兵说,村里注册成立西墅实业有限总公司,下设多家养殖和加工企业,如鑫海、力生、力昊、力鑫、力联、力信等。“这些子公司类似于‘村民生产小组’,从事育苗、加工、养殖和二次加工。”
由此,西墅村采用“基地+公司+交易市场”的模式,推动村级企业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并带动个体经济发展。2018年,全村养殖总面积由原来村集体的1万亩,一下增加到3.5万亩。2020年,西墅村近海紫菜养殖产量和品质双双下行,产业链受到冲击,原有的40余家传统紫菜养殖户中有7家已完全放弃养殖。全村4.6万亩滩涂有一大半都用作了紫菜养殖,密度过高造成海水营养不足,而港口兴修码头、重修大堤,又切断了对近海养殖进行结构调整的退路。
西墅村痛定思痛,决定转型,向深、向多、向融要发展。“向深,将养殖区域由浅海迁向深海;向多,在近海进行贝、藻、鱼、虾、蟹等多种海产品的生态养殖;向融,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融合发展旅游服务业。”汪卫兵坦言,靠海吃海,转型的核心依然是向大海要经济,只不过在思路上朝着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
“原住民”:
相信会找到发展新路子
一面倚山,三面临海,曾经的西墅村是一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小渔村。
71岁的金雨培打小就在船上长大。“很早以前,捕鱼还是用的帆船,有风顺帆走,无风就有抛锚的可能,所以不敢跑太远,只在近海10公里内,捕获的对虾、鲳鱼、马鲛鱼很多。”金雨培说,出海打鱼,不确定性太大,往往是“早上没饭吃,晚上有肉吃”。所以,回到海边搞养殖的人家越来越多。后来传统海产品养殖效益下降,村里又领着大家养起了紫菜。近10年来,尤其是在2015年,靠紫菜产业发家致富的不少,收入高的能年入百万元,从事紫菜养殖的工人平均年工资能拿到6.5万元,从事紫菜加工的工人平均年工资能拿到3.5万元,一般家庭最少也能挣到十多万元。
“老话说,家有万贯,靠海不算。”对村里紫菜产业下行,金雨培相信只要跟着村里产业调整的路子走,慢慢转型,会找到新的出路。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西墅村的经验启示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壮大村集体产业,创新村企利益联结模式、夯实集体经济增收基础,培育乡村“三新”经济、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就能为乡村产业兴旺“聚能”“提质”“增效”。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坚持生态可持续赋能、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就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再次飞跃。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