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过去破旧,如今却成了‘网红打卡地’。”住在姑苏区马大箓巷14号的汤千里感慨道。马大箓巷的蝶变与共治党组织的持续推进密切相关。姑苏区中街路社区党委聚焦街巷提升改造,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巷管家”及苏州市城中干休所、姑苏区总工会等单位党员组成的共治组织,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活用声光影技术,让老街古巷变为“记忆街巷”。
今年以来,围绕“党建核心(Core)、人民至上(People)、联合聚力(Union)”目标,重点实施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共治号召力、服务推动力、阵地影响力、队伍原动力等六大提升行动,织密街道“大工委”-区域党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海棠先锋”五级组织联动体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拓展古城保护“广度”,提升社会治理“温度”,积累文化底蕴“厚度”,使“海棠CPU”成为贯通基层党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红色处理器”,为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625人的“海棠先锋”队伍 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
前几天,家住姑苏区三元二村的戴文娟还在为河边堆积的枯树枝而头疼,社区“海棠先锋”在走访时得知这一问题,立即向属地白莲社区党委进行反馈,社区第一时间便组织专人将这一片卫生死角清理干净。
今年以来,积极选聘党员、网格员、物业人员、居民骨干、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625人担任“海棠先锋”,以日常走访、志愿服务为基石,进一步提升群众家门口的“红色微服务”,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在队伍组建初期, 就针对“选什么人”“干什么事”“发挥怎样的作用”“怎么开展评价”等内容,对人员选配、工作职责、管理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明确。“有困难找‘海棠先锋’”,已经逐渐成为居民的共识,这离不开625名“海棠先锋”的共同努力。他们背着入户走访包、带着海棠民情卡走进千家万户,他们是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服务联络员,也是民情观察员、民意反馈员。
截至目前,“海棠先锋”共计收集困难帮扶、基层治理等方面意见建议334条,向社区建言献策20余条,真正做到了居民的“代言人”、社区的“传声人”、政策的“传递人”。
257个“海棠红韵”微阵地 提供5分钟可达的贴心服务
在彩香一村南区社区,今年新建投用的“小巷红韵”垃圾分类驿站得到了居民的交口称赞,“这样的改造,既美化了环境,又帮我们居民增加了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一举两得,我们的幸福指数又提高了!”党员李大怀开心地说。
今年以来,在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基础上,不断推进服务阵地向群众身边再延伸,在系统集成上找着力点,统筹推进4处“邻里红韵”、253处“小巷红韵”等“海棠红韵”微阵地建设,以系统高效、集约共享、便捷可及理念打造“5分钟海棠服务圈”,让党员群众可在平均5分钟步行范围内找到党组织的贴心服务。
同时,在商圈布点42个“海棠加油站”,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休息、物资补给、续航加油、学习阅读、信息分享等“5+N”服务,提供充电、饮水机等设备,真正做到让外卖员、快递员“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在楼宇产业园打造3个“海棠服务站”,依托多功能驿站、姑苏驿站设备设施,在网格建立29处“海棠民情站”,设置“海棠心愿箱”等民情收集装置,充分发挥微阵地日常倾听、问题收集、及时处置等作用,以更加贴近群众的方式,听民意、解民忧,推动多元力量下沉网格,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119个“暖服务”项目 精准快速响应群众需求
每逢周日,三元一村社区的“幸福里集市”都如约而至。“现场志愿者提供的磨刀、理发、维修小家电等服务,都是我们最需要的服务,社区真的想到我们心里了。”居民连健伟连连称赞。三元一村社区党委通过普惠性便民服务活动,形成了“月月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周末如约而至”的“周末社区”服务品牌。
今年以来,重点在资源集聚上找关键点,进一步统筹党建、经济、法律等10个部门6类56项服务事项,汇聚119家共建单位等力量,推动预约服务等“周末社区”制度常态长效,进一步整合分散资源、链接各方力量、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坚持需求为导向开展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精准响应群众需求,组织实施3个街道项目、87个社区子项目、29个“海棠连心千家万户”微项目,推动网格党支部认领承办微项目,真正实现居民“吹哨”、力量聚集、问题速解,为社区治理赋能。
“接下来,将持续聚焦为民服务,夯实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集聚,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基层治理。”相关负责人说。(董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