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赵应群: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保护伞”
2022-08-23 09:3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王惠敏)“老赵,来聊会儿天”,在南京江北新区第二人民医院(江北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一群患者乐呵呵地和赵院长打招呼。老赵原本严肃的眉眼一下子展开了,“老王啊,最近睡得好吗,又胖了一点”,这是每次“农疗”时都会出现的场景。

2019年,有着24年脑外科临床经验的赵应群放下手术刀,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调任江北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三年来,随着江北新区快速发展,医院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2020年,中心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异地新建,2021年正式增名“南京江北新区第二人民医院”。目前,约1.6万㎡的新院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可提供床位213张,比现有的床位多近4倍;“心理健康在线服务系统”顺利开发运行,朝着现代化医院管理迈进一大步;新增5个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服务点,为特困病人免费送药,大大方便了患者及家属;创新开展联合诊室、门诊心理咨询室、“农疗”项目等,为市民和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医疗服务工作,为新区精神健康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妙用特色“农疗”,医者治病更治心

赵应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食堂,制定营养菜单,改善食物味道。“对病人来说,营养补充尤为重要,是治病的基础。先要把饭菜搞好,让患者营养跟得上!”

同时,他也深知,面对这些特殊的患者,“治病”更得治心。于是他在医院打造起了书法室、游戏室、运动室……患者们可以在这里娱乐、运动、聊天、唱歌。老王是精神分裂患者,不发病的时候像个正常人一样,他是书法室的常客,在治疗结束后,就会来到这,练一练大字,那字写得越来越好,病情也越来越稳定。活动室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举办集体生日会、趣味游戏、运动会等活动,激发康复者兴趣和才能,提升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周期长,室内运动不足也影响情绪。赵应群因地制宜,发动医生和护士齐上阵,将医院旁边的一块空地翻新,种上蔬菜水果,开展特色“农疗”项目。每周组织患者们浇水、施肥和采摘等,通过农疗生活,让他们找到生活的趣味。

24小时在线守护,筑牢患者“心”防线

为了更系统、更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提高诊治的精准性,赵应群花费一年半的时间,研发出了一套“心理健康在线服务系统”。医患可以通过系统实现线上专家咨询、心理测评、培训考核和健康科普等一站式服务。登录系统,患者的病历信息、用药情况等一目了然。

目前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24小时“心理热线”是患者经常点击的模块。中心10余位医生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电话。对于打电话来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倾向的患者,赵应群非常重视,他会建议患者先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这是治疗前的重要步骤。

通过系统上的患者留言,赵应群发现很多患者居住地偏远,来医院很不方便。于是他积极联系,在其他医疗卫生单位设立医疗服务点,让患者在离家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取药。截至目前,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长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沿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泰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医疗服务点,服务特困精神障碍患者3506人次。

以创新致初心,服务群众“零距离”

当前,精神障碍患者防治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新区唯一一家二级精神专科医院,其肩负的责任不言而喻。为了填补心理咨询室的缺口,在新区卫生健康和民政局的支持下,赵应群带头发起“门诊心理咨询室建设”项目,并打算将心理诊室开到社区里,零距离服务人群。按照他的构想,医院本部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孵化基地,持续向各街道输入专业性人才;同时,将人才推荐至各个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保证了社区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营。

“联合诊室”是赵应群创新推进的另外一个项目。精神障碍患者都需要长期服药,长期的服药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为了避免药物副作用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赵应群与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建立“联合诊室”,定期邀请专家来医院会诊,通过专家联合评估,为患者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对策,保证患者身体健康。

一晃眼,赵应群来中心3年了。“明年搬到新院区后,到时候床位就能增加至200余张,我们的医生也要增加,还得多招点人,到时候,争取每个床位配备一名医务人员。”

赵应群的期望也是江北新区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江北新区卫生健康和民政局聚力服务保障新区精神障碍患者群体,建立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保报销、民政救助、财政兜底”的救治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落地落实,想方设法地为精神障碍患者撑起牢固的“保护伞”,如今,这些期望,正在逐步实现。

标签:
责编:丁小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