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30余幅照片入选“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她定格的瞬间光影连缀成历史册页
2021-07-15 06: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冯圆芳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7月14日,“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一位头发花白、健朗矍铄的老人,流连穿梭于浩瀚的“历史长廊”,时时端起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眼前的一幕幕,簇拥在她身旁的年轻记者们,则用目光和镜头紧紧追随着她。

这位老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晓庄,她一生坚持以“在场”的姿态,记录时代、留存历史。本次展览选用了三十余幅晓庄拍摄的照片,这些从她一生的光影长河中撷取的珍贵片段,连缀成了历史的册页——

“这幅照片,是1953年我在江南汽车公司拍摄的。”在《南京人民欢送入伍青年赴朝参战》前,晓庄准确地说出了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照片里,一辆卡车上站满了即将赴朝作战的青年,一面写有“欢送光荣赴朝同志”的横幅被高高举过头顶。这张照片被悬挂在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的肖像旁,而照片中那些坚毅乐观的赴朝青年,仅仅是当年应征入伍的178095名江苏儿女中的一小部分。

优秀的摄影家往往能捕捉到昭示时代转变的“青萍之末”,再将那些富于转折意义的瞬间光影定格为历史的断面。1953年,三河闸竣工放水;195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宣传车开进南京大学;1955年,南京机床厂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56年,鼓楼区摊贩申请合作化……一幅幅黑白照片,以精致的构图、“稳准狠”的抓拍,定格了共和国年轻时的模样。“不行,有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光影还不到位。”晓庄苛刻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直到走到两张反映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的照片前,她才停下来,对记者们打开了话匣子。

1953年起,江苏开展规模空前的爱国卫生运动,晓庄于1957年5月7日拍下的南京市淮海幼儿园老师为儿童剪指甲的画面,和1958年南京儿童医院护士为小朋友注射疫苗的照片,反映的正是这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特意研制出既能消灭疾病、又让儿童爱吃的糖丸疫苗,可以说煞费苦心。当时医院护士给儿童打疫苗时,旁边还专门有人在讲故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晓庄回忆说。看来,照片里“圆脸萌妹”,不哭不闹的“岁月静好”背后,是一个国家对“花朵”的精心呵护。

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是晓庄的众多头衔中她尤为珍视的身份。在没有互联网、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新闻往往靠记者从现场“人肉”背回。站在晓庄于1958年拍摄的《徐州青山泉煤矿推广水力采煤技术》一图前,年轻记者们盯着照片中黑黢黢的矿井,转头疑惑地问:真是您在矿下拍的吗?“当然,我1953年就下煤矿了。每次下去,能不能活着上来,都是个未知数。”晓庄的语气变得慷慨,“我当时就想,矿工能下井,我也能下,要干好新闻记者这一行,也要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其实,对晓庄那一代记者来说,他们不光要下煤矿,还经常借宿在农民家里,走泥泞土路,不时吃发霉馒头,全然没有光鲜,更来不得半点娇气。好在这样的情形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历史。

1984年,常熟碧溪镇的一户小院中,两位女性一边绣着花边,一边随意地聊天,一辆“二八大杠”阔气地摆放在画面最显眼处,一条不经意入镜的小狗,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这幅集中体现了晓庄“为新闻增添美感”摄影观的照片,被扩印成巨幅尺寸展出,旁边是一张同年2月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图,以头条位置刊登了关于“碧溪之路”的报道。“碧溪之路,通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灵活产业模式,实现了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晓庄说,“从那时起,大街上开始有修鞋的、做各种小买卖的,从前下基层时只能吃到发霉馒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今年88岁的晓庄,记忆力惊人。她与共和国一同走过的那段历史,如浸泡在显影液里的底片,随着时光的冲洗而愈发清晰。“晓庄老师,谢谢您拍了这么多经典作品!”新闻界“后浪”们向前辈献上敬意。晓庄却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能力多么出众,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成就了她这一代人,和她相比,年轻一代新闻人有知识有文化,定能够更好地传播党的主张、记录时代风云。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