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外国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昨起展出
一等奖 蒋塞亚(哈萨克斯坦)《在南京的生活》。
特等奖 阿莫尔(埃及)《冬日荡口》。
几位外国留学生手持“点点”在摄影展获奖作品前留影。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郎从柳 乐涛 实习生 蔡祎 摄
外国人眼中的江苏是什么样子?昨天,不少南京市民在展出的“洋镜头·新视野 聚焦美好江苏”——在江苏外国人摄影大赛的145件获奖作品中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有老门东、夫子庙这样的标志性建筑,也有父子情、祖孙情的动人瞬间,还有参加各种活动的逸兴雅趣,以及江苏人民和不同国家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这145件摄影作品,用外国人独特的视角和思维,记录了江苏普通人的生活。获奖作品于2017年2月13日-18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
3000多件洋作品说江苏
“洋镜头·新视野 聚焦美好江苏”——在江苏外国人摄影大赛由江苏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自2016年8月正式启动以来,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外国友人投来的作品3000多件。
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柏苏宁介绍说,目前在江苏的常住外国人已达十余万人,他们不仅从生活习惯上融入了江苏,更在心理感情上把江苏视为生命中的第二故乡。她认为,真情,是这次大赛作品的亮点和灵魂。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在颁奖现场讲述了当年去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时一段印象深刻的往事,“2003年,阿里巴巴刚刚创立时,面对着强大的对手,他们要求员工每天靠墙倒立,男员工坚持30秒,女员工坚持10秒。”这么做的目的一是让员工们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体验头重脚轻的感觉,换个角度看世界。“我觉得这次大赛和阿里巴巴的倒立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江苏人对江苏的山山水水、优秀传统都耳熟能详了,换个视角或许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思考。”周社长说。
获奖作品角度新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观看了参展的145件作品之后,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发出了如此感慨,“看了他们的作品后,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据悉,此次参赛的在江苏的外国人,既有外国留学生、教师,也有专家、经贸人员,其中来自埃及的阿莫尔的《冬日荡口》获得了特等奖,《在南京的生活》《外国毕业生》和《舐犊情深》3件作品获得了一等奖,此外还评出二等奖8件,三等奖15件,优秀奖38件,入围作品80件。
获得特等奖的阿莫尔,来江苏已经3年了,目前在江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作品拍摄于无锡的荡口古镇。当天,他和友人来到这里游玩,看到小河流水潺潺,房子依河而立,行人三三两两穿桥而过漫步于河边,他被这份和谐的美打动,创作了这幅作品。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蒋塞亚到南京时还不会说汉语,也不了解中国文化。来到南京后,她接触到南京人和南京人的生活以后,就彻底爱上了这座城市。她的作品《在南京的生活》拍摄于南京新街口的一栋高楼之上,一个背对着镜头的金发姑娘,望着高楼林立的南京市区景象,张开了双臂……现场很多观众都被画面中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打动,而它的创作者蒋塞亚也的确如照片中的金发姑娘一样,已经融入南京这座城市,“我很想拥抱南京,这是我生命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我去过老门东、中山陵,看到美丽的景色、优美的画面我就用相机记录下来……”
外国友人记录成长点滴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外国人是如何关注江苏的建设与发展的,我们也看到了在江苏生活的外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次比赛,将个体的生存与江苏整体的发展有机结合,多彩呈现。” 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司锦泉说。
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还特意组织了一些采风活动,不仅让外国友人拍出了更多好照片,也给他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在南京老门东街区,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传统工艺,鸭血粉丝、糖芋苗、赤豆元宵等特色小吃,还有“环球最美书店”先锋书店,都向外国友人展现着南京传统与现代的魅力。
将镜头对准美好江苏的同时,这些外国友人也记录下了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2008年,伊戈尔从加拿大来到南京待了半年,因为喜欢这座城市,2015年他又来到这里边学习边工作,上午在南理工学习,下午到南京信息学院授课,晚上还要去幼儿园教小孩子英语。伊戈尔说:“我喜欢拍下有历史感的照片,而走在南京的老街,你会感受到这座城市充满着故事。” 记者 陈洁
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地址: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
开放时间:9:00-17:00
摄影展展厅:3号展厅
展期:2月13日-18日
美术馆周边站点:黄山路·梦都大街、黄山路·牡丹江街、梦都大街·庐山路、庐山路·松花江东街、牡丹江街·恒山路、河西金陵中学、河西金陵中学北门、庐山路·牡丹江街、恒山路·新安江街
公交线路:61路92路133路306路57路513路41路129路134路160路170路186路85路512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