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代表威严祥瑞,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中国乃至中华文化圈内,以“龙”为名的所在不在少数。南通同样如此,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现存“龙地名”有246个,著名的如青龙港、汇龙镇、龙游河等等。
近日,记者寻访了其中著名的与龙有关的地方,带你一起观龙迹、听龙事。
崇川区——龙爪岩
前身是南通“第六山”
南通的江岸都是泥岸,唯独在黄泥山的最西部有一道100多米的石脊卧于江中,黑褐的颜色,嶙峋的形状,犹如神龙的爪子伸在江中,扼住江涛,人们称为“龙爪岩”。
万里长江从崇山峻岭一路奔腾到江海平原,在快要入海处有五座小孤岛。沧海桑田,这五座孤岛与北岸相连,成为五座小山——狼山、马鞍山、剑山、军山和黄泥山,构成了南通沿江独特的江海山水景观。
其实,南通在狼五山之外,还有第六山,即黄泥山之西的镶山。镶山高仅10余米,长约30米,是黄泥山西麓的一座小丘,也就是龙爪岩的前身。更俗剧院的舞台上方有一幅长画,画中就有包括镶山在内的六座小山。
据《南通地名掌故》记载,镶山之名得自它的位置,它“镶”在五山的西边缘。此山最早的载录出自何处,现今尚未有定论。但民国八年(1919年),对镶山扬名于世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张謇在自己的年谱中记有这一年的六月(农历)“营镶山梅垞”,梅垞的建筑物不大也不多,却载有数百株梅花,蔚为大观。同年,张謇还写了一篇《相山记》,“相”者辅佐之意,为五山之辅。大意是说江海由它的源头汇聚而成,瓜匏之类由柔弱的藤蔓相系,人们不能因镶山之小而轻视它。
镶山除东边接陆外,三面都深入江中,惊涛拍打山脚卷起雪浪花,又可近观黄泥山,远眺狼山,为游客喜欢驻足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施工的需要,或传为取石材的需要,将镶山的水上部分炸掉,而后又建成挡浪堤,《狼山》一书说此为龙爪岩。
龙爪岩是一道天然的护岸石堤。长江携带了千山万水、经过了千回百转,一路奔腾到南通,快到入海口,在龙爪岩遇到阻碍,水流更加湍急。
龙爪岩三面环水,在最前端的江水中,耸立着长江第一灯塔,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
每到涨潮时分,汹涌的江水逆流而上,很是壮观。特别是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每遇天文大潮,江水往往漫过堤坝、越过栏杆,整个龙爪岩都会浸泡在江水中。记者范译
如东县——九龙村
因地处九龙舍得名
九龙村位于如东县大豫镇东北部,距大豫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西与豫东村、周墩、农场居委会接壤,东至十二贯福利河,南至南通滨海园区,北与长沙镇高盐村相望,因地处九龙舍而得名。九龙舍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北坎渔民挑土而成。
据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孙某等九名渔民在北坎挖港(今称新港)处取土筑墩,又各在墩上结庐。所建庐舍均以泥土筑墙,毛竹作桁条,茅草盖顶,舍内用土垒床。为防海风,庐舍低矮,皆为长条形,状如地龙。九舍首尾相连,故名“九龙舍”。当时,渔民十分贫困,过着“腰挎蒲包饭,下海快步跑”的海上生活,每逢风、雨、潮,便至九龙舍临时歇脚、住宿。潮退、风息、雨停后,渔民即赶紧下海作业,多取海货,以换取柴米油盐,维持生计。1949年后,九龙舍不再作为住所,而成为渔民、商贩贮运渔获的集散地。后因围垦,九龙舍成为内陆之地,当地行政村即名九龙村,并沿袭至今。记者范译
通州区——龙富桥
从毛竹桥到水泥桥
龙富桥位于通州区十总镇老九大队五组,十东竖河南口子,龙富山庄东1公里。该桥建于清末民初,原为毛竹桥。因当地人邢龙富经手造桥,桥的位置又在邢龙富家附近,所以取名“龙富桥”。
20世纪60年代初,疏浚十东竖河,南口子老河利用,将毛竹桥改为水泥桥,后又几经改建,龙富桥拓宽至如今的双向四车道,成为新通掘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通州与如东。目前,龙富桥属于十总镇柏树墩村,该村以种植特色农业为主。记者黄艳鸣
海门区——青龙港
青蛇为爱化身成堤
青龙港位于海门区南部长江边的青龙河口,因青龙河而得名。青龙河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涨沙形成的自然河道;嘉庆十一年(1806年),青龙港成为海门境内长江第一渡;光绪十四年(1888年)与上海通航,到十六铺航程103公里。
青龙港是日盛沙和永埠沙之间的天然泓沟,由于泓沟两侧长满了芦苇,蜿蜒数十里一片青色,好似一条青龙,青龙河由此而得名。如今,青龙港居民尽数拆迁,青龙港成为工业园区。
关于海门青龙港的来历,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白蛇传》里的白娘娘﹙白蛇精﹚在杭州与许仙结为夫妇,后来被法海收在西湖雷峰塔下,小青﹙青蛇精﹚从此失去了姐姐白娘娘,心中总不是个滋味。
此事后来被东海龙王知道了,因蛇亦属水族,龙王命令小青回归东海。她独自沿长江东下,到了江口,在江海“廖角嘴”(海门原来的一个地名)发现了一个平坦的沙岛。沙岛上满是芦苇,相当清静,小青决定上岸歇歇。
上得岸来,只见农田中有两间草棚,四周是宅沟,屋前桃红李白,屋后绿竹成荫。小青情不自禁地走到草棚跟前,见屋里一个小伙子正在吃饭。小伙子见小青孤身一人,以为是逃荒到此,便招呼小青进屋吃饭。
小青倍觉人间温暖,心想日后进了龙宫,岂不终身孤苦?她见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心生爱慕,不久两人结为夫妇。婚后三年,男耕女织,夫妻和睦,生下一子。小青偶尔到宅后港梢里舒展一下身子。时间长了,那港梢变成了大河。
人间三年,神仙三天。再说东海龙王见小青三天未归,就派虾兵蟹将前去捉拿。青鱼精明察暗访,终于发现了小青的踪迹。他劝说小青尽早回龙宫,而小青舍不得丈夫,不肯返回。
龙王大怒,即派虾兵蟹将、鳖元帅、龟丞相前来捉拿。小青竭力奋战,从江面打到江底、水中打到陆地。此时,青鱼精兴风作浪,江水不断上涨,小青为保护丈夫,把自己的身躯变为一条巨大的堤岸堵住巨浪,但最终小青被捉走。
为了纪念小青,人们把小青被捉走的地方叫青龙港,把小青经常洗澡的那条泓沟叫青龙河。记者范译
如皋市——龙游河
相传有九十九道湾
《读史方舆纪要》载:“龙游河在县东南,长六十里。相传,龙过成河,有九十九湾。北接运河,南通扬子江。”因“两岸沙弱善崩,时苦艰涩”,故曲折多湾。龙游河北起如城,南达长江,是通往江南的主要航道,全长27.8公里。
龙游河穿如城而过,纵贯南北,被誉为如皋市的“母亲河”。关于这条河的来历,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这么一天,东海龙王活得不耐烦,发起威势来。他大摆龙尾巴,东海的潮水就一下子涌上了堤岸。海水所到之处,不但淹没了许多庄稼,还淹死了无数的老百姓。百姓怨气冲天,哭声一直传到天宫。玉皇大帝不禁大发雷霆,令龙王将功赎罪,速将潮水退尽,让出沿海滩地两百里,并派龙后娘娘到海岸一行,待退潮将尽之际,从海岸滩头游向长江,迂回入海,形成入江大河。这样既利于百姓耕种,又利于运盐船舶的航行。
龙后娘娘奉旨乘潮水来到海岸,她的大龙子也悄悄跟了出来。当潮水在海岸沙滩上向下落得差不多时,龙后娘娘便顺着潮水,领着大龙子从海岸游向长江。龙后娘娘在前呼喊,大龙子在后面跟着,他们从嘴里喷出水来,冲开泥沙往南行。果然,在它们游过的地方就成了一条大河。凡是龙后娘娘回头喊龙子的地方,河道就拐了一个大弯。
恰好此时,托塔李天王受玉帝派遣看看进展,行到此处,从云端往下一看,只见龙后游出来的河道竟是弯弯曲曲的,将来船只来往航行,不但要拐许多弯,还要多行很多路。于是,他落下云端,抽出鞭子,对准龙后母子狠抽两鞭。
龙后娘娘挨了一鞭,疼痛难忍,直窜向东南方去了,但游到丁堰镇大桥那边时,她还是停下来歇了一下,等候自己的儿子,这一歇可就把那里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水潭。她回首翘望,怎么也等不到儿子,潮水又将退尽,这才伤心地从节制闸那里游进了长江。而大龙子被这一鞭抽得浑身抽搐,他拼命扭动身子,一共扭了九十九个弯子,最后回东海去了。
龙后母子从长江游回龙宫,东海龙王赎罪的两百里地也撤出来了,如皋就在其内。后来,老百姓在这里精耕细作,终于把沧海变成了桑田。
人们为图吉利,便把海岸叫海安;把龙后娘娘从海安经如皋至南通节制闸入长江的那一段通扬河叫大龙游河;把龙后娘娘团在丁堰镇等候大龙子形成的深潭叫龙潭;把大龙子单独游过的地方叫小龙游河,又叫通江河,这也就是现在的龙游河。
如今,龙游河已成为如皋的代称,出外闯荡的如皋人都自豪地称自己是龙游河的儿女。龙游河上有个著名地标——龙游湖,现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如皋高铁站——如皋南站旁。记者范译
启东市——汇龙镇
现实版的沧海桑田
汇龙,顾名思义,就是群龙汇聚的意思。关于汇龙镇的来历,民间有两种美丽的传说:一说这里原叫江湾镇,后因四海龙王商议每年在这里举办龙宫献宝活动,届时,此地珠光宝气、彩霞满天,于是留下了一处瀛洲仙境。因这里龙王汇聚,后被百姓称为“汇龙镇”。二说太上老君八卦炉上的火龙私自逃脱下凡,被青龙、白龙追捕至此地,引发群龙大战。因为这个缘故,后来人们把群龙争斗的地方称为“汇龙镇”。
据1993年编纂出版的《启东县志》记载:汇龙镇可追溯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长江口北支最早露出的一块三四十里的大沙洲,取名“惠安沙”。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其东边又出现一块沙洲,沙洲南有一条阔3里、长20多里的海泓,取名“半海沙”。清道光初(1821年)两沙洲连成一片,汇龙镇就在这块土地的西南角上。惠安沙、“半海沙”四周又先后形成了永丰沙、永泰沙等17个沙洲,逐步形成了启东县境的轮廓。这些沙洲接近崇明,归崇明管辖,故称“崇明外沙”。
当初,半海沙与诸沙洲之间有深泓,但可通船只往来。后有一名姓杨的海门人来此开垦,半海沙随之改名“杨家沙”。清道光七年(1827年)始,崇明、海门、扬州、无锡等地的商户陆续移来杨家沙,杨家沙逐渐兴盛起来。
杨家沙自诞生起,有条贯穿南北向的天然港汊,向西与太安港合成一条干流。向北再折向东,然后流入北海泓,据说有72个湾头,曲曲弯弯,犹如群龙汇集,人们便以其形似龙取名为“汇龙河”(又名大庙港),汇龙镇由此而得名。
早期的汇龙镇由崇明县隔江而治。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日,启东设县分治后,汇龙镇即归启东县管辖,为县治镇。1949年元月,汇龙镇人民政府诞生。记者范译
海安市——白龙桥
故事主角是头白牛
海安市墩头镇境内的仇湖又称虬湖,虬,龙的古称。仇湖以白龙桥而闻名,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是仇湖庙会。关于白龙桥,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代的这块土地上,有一仇姓人家养了一头勤劳的白牛,这头牛天性活泼,喜欢东蹦西跳,时间一长,在东西相距两百多米的地方,跳成了两个大坑。 有一年的农历三月十九那天,白牛突然开口对主人说:“我快要上天成仙了,想把你们一起带到天宫去,你们拖着我的尾巴,但没有我的准许不能睁开眼睛。”顷刻间,天昏地暗、白烟弥漫,朦胧中,白牛带着精心哺育它多年的一家四口奔向仙界。快到南天门了,白牛喜出望外,哪知仇家小媳妇出于好奇,按捺不住,睁开了双眼。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南天门紧闭,白牛进了天宫成了白龙,但尾巴被大门轧断,仇家四人掉进了汪洋大海。白龙十分悲伤,泪水如大雨倾盆,淌满了东西两个大坑。于是坑变成塘,时间一长,塘中生波,有秀才取名 “虬湖”,后来当地老百姓认为,这湖在仇姓人家的地盘上,为纪念这位朴实善良的农夫,当称之为“仇湖”。仇湖分东西两湖,人们在两湖之间架起一座小桥,为了给勤劳的白牛也留个纪念,便取名“白龙桥”。
此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许许多多“龙的传人”不远万里,聚集于此,或载歌载舞,或燃炮鸣鼓,或焚香祈祷,或栽木育花,以此来传承“龙”文化。当地人至今还喜欢跳龙舞,平时把练习龙舞作为健身和娱乐的项目。记者赵勇进通讯员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