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6日南通讯 今年来,南通通州二甲镇党委全面启动“深根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全区“党建强村、双百倍增”十条举措,因时乘势提出了“空间重塑、要素重组、业务重构”的思路,精耕“‘红链’赋能‘富甲’路 跑出振兴加速度”镇级“书记项目”,突出全方位谋划、全领域破题、全过程保障,为促进村营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空间重塑、腾笼拓新,二次开发唤醒沉睡资源
今年是南通百翰伦实业有限公司交由三甲社区和通运桥村共同经营管理的第四个年头,从几近荒废的破旧厂房到占地100余亩、厂房面积达23000平的先进车间,从破产清算到年总产值逼近1亿元的标杆企业,百翰伦的“变身”故事或许就是二甲镇“腾笼换鸟”模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解。

走进厂区内的纺织车间,设备隆隆作响,工人们穿梭在阵列之间,有序进行智能化操作,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上半年,家纺四件套销量遇冷,公司及时改变策略,与多家外贸企业、网商平台洽谈合作,成功转型为线上电商,扭亏为盈,实现全年净利润1000万元。”南通百瀚伦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新兵介绍道。
今年来,二甲镇全面摸排辖区内公有资产,通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镇资村管等“重塑”方式,全方位挖掘存量资源潜力,将答案写在“笼”中,深度盘活了南通百翰伦实业有限公司、上海虹口糕团食品厂南通分厂、南通亚兆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帮助企业快速度过“空笼期”阵痛。
要素重组、研田深耕,联建联带提质亩均效益
按照“强弱牵手、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二甲镇余西片余西社区、路中村、宝云山村3个村(社区)党总支组建“红色联盟”,抱团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合作社,实施“带领农民致富”和“带动集体增收”的“双带”项目,推进葡萄、水芹等二甲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实现村集体经济“联建联带联增”。
余西社区海忠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精细化栽培的优质品种,连续6年获江苏省葡萄评比金奖,农户享受到品牌溢价带来的更多收益后,吸引宝云山村、路中村等130户农户跟进种植,种植面积达900余亩,每户每年增收约5万元。

“抢抓晴好天气,像眼前来往穿梭的这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60亩地,收仓率达到98%以上,一株稻穗上约有200粒稻谷,亩均能突破620公斤,我打算明年再流转土地进行‘稻+’扩面种植,尝试稻、薯、玉、豆套种轮作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喜看稻菽千重浪,坨墩村桦兴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信心满满。
业务重构、链通村企,多元服务托举花式创收
二甲镇积极鼓励村集体建立劳务公司,为村里留守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为企业输送可靠劳力资源。“作为镇上的先行试点,成立的劳务公司已正式投入运营,与辖区内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输出务工人员12人,介绍就地就近务工27人,帮助群众人均月增收近1500元。接下来我们将致力打造一支以承接保洁管护、物业管理、土地整理、园林绿化等基础服务为业务范围的劳务公司服务队,总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5万元。”余北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道。
“自从成立‘红通良运’农业服务社,陆续吸引了20余位老中青农业技术人才加入乡村振兴服务队,今年来累计开展了农技培训8次,受惠农户约400余人,可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通运桥村农业服务社社员自豪地说道。“在村党总支带领下,将党旗牢牢插在田埂上,培养现代职业农民,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搭上了培训‘直通车’,果蔬种植技艺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了‘以红带绿、联农带农’,驱动乡村振兴、绿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田畴载绿,花木扶疏。二甲镇将持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叩开“三重门”,让“低产田”变成“高产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富甲”举措助推二甲驶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快车道”。(陈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