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人工增雨作业现场。
入夏以来,高温频频上线。15日,南通国家站气温达到40℃,打破了1961年以来南通地区气温历史最高纪录。虽然16日的一场雨水让暑气消退了些许,但晴热高温仍将卷土重来。“能不能多来几场雨”成了不少市民热议的话题。记者获悉,16日夜间,南通已进行了一次人工增雨,后期还将根据天气形势,等待合适时机“催云化雨”。
人工增雨而非“人工降雨”
“最近天气又热雨又少,南通能不能来点人工降雨呀?”最近,经常有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渴望多来点雨让气温“退烧”。
“大家通常所说的人工降雨其实应该是人工增雨,毕竟气象部门是没有办法凭空造雨的。”市气象专家解释,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一些降水形成的必要条件,促使云滴快速凝结或碰撞成为雨滴并降落地面的过程。通俗来讲,人工增雨是在有降水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达到增加降水量的效果。影响人工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不能自然降雨的云被激发降雨,也可以使那些供水较多、经常能自然降雨的云提高降水效率。
人工增雨不是“想增就增”
当然,人工增雨并不是“想增就能增”,首要条件是空中必须得有那朵雨做的云。
市气象专家告诉记者,比如晴天或天上的云很薄,此时就并不具备人工增雨的条件。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这个厚度一般是大于2公里,而且云里边要有一定的过冷水(低于0℃而不结冰的水)含量,云中的水汽供应充足且有上升气流,这样气象部门通过人工催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增雨效果。
目前,人工增雨方法主要是针对目标云系,选择合适时机,通过火箭或高炮等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和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另外,人工增雨也不是随时能进行的,人工增雨前必须先申请作业空域,并严格在批准的空域时间内发射人工增雨专用火箭弹、炮弹,以确保作业安全。
等待时机开展“人工作业”
今年以来,南通高温日数多、强度强、降水少。截至8月16日,全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9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自7月11日“出梅”以来,全市降水量在61.3毫米(海门)至145.8毫米(如皋),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启东)至7成(海门、如东),南通市区降水量94.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6成。
“持续高温少雨对空气质量、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等产生不利影响,我们也一直在等待合适时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记者了解到,8月16日中午前后,市气象部门组织人影作业人员到达作业点待命。根据空管部门批准和天气条件情况,于当晚10时50分前后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发射WR-98型火箭弹8枚,降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预计明天起高温还将卷土重来,面对持续高温少雨的严峻天气形势,南通气象部门将根据天气系统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旱情。
本报记者俞慧娟 本报通讯员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