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30日南通讯(记者 曹敏 李志华)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的院士和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新载体、金融机构的代表等齐聚南通崇川,参加2021智汇崇川创新创业峰会。会上,崇川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合作基地揭牌,还举行了2021年紫琅英才资助项目等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崇川将积极策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深度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聚焦信创、车联网、生命健康等先导性产业,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人才集聚的新高地、上市企业的集聚地。”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说。
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近年来,崇川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开放促创新。先后制定《科创委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建设创新活力城打造创新示范高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建设创新活力城打造创新示范高地的科创政策二十条》《南通市北高新区关于聚焦“3+1”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提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构建“创新高地”。
今年4月,崇川区成立全省首个区级科创委,构建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格局。科创委成立以来,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31.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62.46% ,持续领跑全市;全年三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15家,全市最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3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33.82亿元;“苏科贷”35项,总备案金额11080万元……
与此同时,崇川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创新涉企服务,从机关部门优选近500名精干力量,担任企业首席服务员,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为重点企业纾困解难。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打造政务服务网崇川旗舰店,十类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办件率均达100%,时限压缩率达98%,不见面率达99.9%。全力支持企业开办,建成“一站式服务”专区,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完成。推广“一网通办”,与上海、无锡、常州、衢州等长三角区域相关城市实现“跨域通办”,企业注册“江浙沪包办”初步成型。加快工程项目审批,强化“市区联动”,重大项目专人代办帮办,平均审批用时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常态化实现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
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崇川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杨万平介绍说,崇川先后出台了创新20条和人才新政18条,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奋力打造“创新者的家,创业者的城”。
“我们公司从创立到现在的三年间,得到了设备、房租、场地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崇川丰厚的人才政策,更是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来通发展。”科凯生命科学(南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勇说,现如今公司已发展到200人规模,拥有1.3万平方米办公和研发场所,并拿到了7个亿的融资,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瓣膜机加工中心,开发了中国第一条心脏瓣膜覆膜生产线。创立不到五年的钰泰半导体已进入上市轨道;至晟微电子成为国内可提供5G基站射频全系列芯片供应商;今年,专家马海燕领衔创办的新帝克单丝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崇川区瞄准“2345”产业方向,大力实施“紫琅英才”计划,初步形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3个人才产业集群。
近年来,积极用好人才生态引才法宝,出台人才子女入学办法,高品质建设人才公寓,解决人才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需求,吸引优秀人才竞相选择崇川、扎根崇川。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崇川区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实现人口净流入44万,成为人才集聚“强磁场”。到2021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7人、省双创团队4个、省双创人才83人、市江海英才156人、区紫琅英才368人。截至目前,全区人才创业企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40亿元,纳税2.4亿元,获得融资17亿元。
上市企业的集聚地
“行业上下游需要配合,崇川聚集了越亚半导体、通富微电子等企业,对于我们来说这里是最优选择。”至晟微电子公司总经理方家兴说。10月上旬,由25家企业组成的南通首家半导体产业创新联合体在崇川落地,至晟微电子位列其中。一条以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芯片生产、封装测试等聚集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崇川逐步完善。
目前,崇川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以通富微电、越亚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远川崎、龙源振华为代表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以大生集团、海汇科技为代表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以南通中集、国盛智科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以南纤、南亚塑胶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五大产业年产值均超百亿元。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高端商贸、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性产业发展迅猛,前三季度,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2714亿元,增幅22.1%,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5%,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最多。建成国字头众创空间、孵化器9家,上市挂牌企业16家,科创企业市场估值全市最高。”胡拥军介绍说,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突破30家,新增独角兽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6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