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海安建设文化强市凝聚发展软实力
2021-10-25 10:00: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田庄村老党员给孩子讲红色故事

海安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海安花鼓

西场小学学生学习剪纸

南莫小学学生进行“非遗”表演

曲塘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画画迎国庆活动

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

在523文化艺术节上“非遗”传人向参观者展示作品

海安,走在“文化强市”的大路上,悉心探索,奋力前行。

“啊嘿,陶斧,你是了不起的青墩制造,数第一的中华神器……”前不久,作为首届海安乡贤大会暨2021青墩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家真好》主题文艺演出在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温情上演。这场极具海安特色的演出,用最能代表海安文化精髓的水乡文化、运河文化、青墩文化,以及海安民间音乐舞蹈文化,提炼出《啊,陶斧》《叩访立发桥》《三塘十景》《甸上记忆》等一个个有温度的节目,勾起在外乡贤的那份乡情、那份美好的记忆。

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巡视员汪政是海安人,他曾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并长期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在观看了整场晚会之后,汪政感慨:“《老家真好》就是一场故事会,它向观众讲述了海安的历史,讲述了海安的现在。”

文化是城市的基石。没有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繁荣的城市。没有文化的丰盈,就不会有生活的幸福。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强调,要聚力文化强市建设,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化精品创作高地、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海安,文化底蕴深厚,青墩文化遗址将江淮平原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成为标志性“文化符号”。

数千年来,粮丰盐富的漕运文化、贤人辈出的名人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独具魅力的里下河文化、内涵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海安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认为,依托江淮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运河文化、水乡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海安招引和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旅项目,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海安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行动,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与此同时,海安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培育了一批优质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苏中地区位居前列。

铸魂立心,用先进文化夯实思想基础

文化是塑造社会文明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建设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

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林表示,近年来,海安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工程,运用优秀文化,培根铸魂,强化理论武装,树立共同信念,驱动了文明城市高分创成,丰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百姓名嘴、红色宣讲员们运用丰富的文化形式,宣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报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在海安市“理论集市名嘴说 百年党史我来讲”活动上,南莫镇百姓名嘴阚海燕以古老的说唱艺术——“唱凤凰”的形式,引出高凤英烈士的壮烈故事,声情并茂的宣讲让现场观众沉浸在对烈士沉痛的追悼之中。

在中共营溪支部纪念馆内,由红色讲解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火种》常态化上演。面对鲜艳的党旗,王文元、谈明勇、陈应如在共产党员王庆生的私塾书房里举行了入党宣誓。至此,海安第一个中共支部营溪支部成立,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我们将通过各种巡演的方式将《火种》这部剧推广出去,让广大党员群众去了解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营溪。”中共营溪支部纪念馆讲解员魏凌云说。改编创排红色情景剧,是海安致力于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电影+舞台”这一表演形式,让党史故事更形象,更深入人心,更利于传播。

坚持把文化建设和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持之以恒抓好文明服务、文明交通、文明上网、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整体文明素质,海安的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文明创建工作。

在海安街道书香园小区北巷,新增的海安文明城市主题文化墙,引人注目。这面墙吸引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边讲、一边学。物,美化了。原本冷冰冰的配电箱、变压器融入了卡通熊、文明树、莲叶荷等文化元素,曾经单调乏味的街头变得妙趣横生,瞬间有了“文艺范儿”。看着周围一点一滴的改变,80岁高龄的市民徐永楼由衷地感叹:“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既提升了城市环境,也展现了文明新形象。”

一图一故事,一墙一阵地。海安因地制宜,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党建、脱贫攻坚、传统文化、村规民约、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文化墙”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美德教育墙、文明新风墙,从而将精神文明内化于心、实践于行,为建设和谐优美、文明有序的美好新家园打下扎实基础。

“一位好人就是一面道德旗帜,一群好人可以引领时代新风。海安好人馆的开馆,标志着海安有了系统规范的身边好人传播平台、道德模范宣传阵地、先进典型展示窗口……”海安精心打造“好人馆”,集中体现好人的大爱情怀,彰显好人的传播力量,让海安好人馆真正成为引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灯塔”,在全社会掀起争做好人好事新风尚。

如今,在海安,学好人做好人已经蔚然成风。“中国好人”刘宏燕创建的“跟着宏燕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在海安开发区家喻户晓,吸引了千名志愿者加入她领衔的志愿服务队。“中国好人”蒋龙生从警30年,从事反邪教工作16年,在他的带动下,海安培育出具有特色的反邪教基地,变“一枝独秀”为“满园春色”,产生了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江苏好人”张玉华发起成立“苏宁爱心之家”民间助学团体,向相距近2000公里的宁夏传递爱的正能量,与200多名宁夏贫困学生成功结对助学。

不只好人馆,慧源集团泛书房、凤凰书城、元鸿红木馆、南通扎染艺术博物馆、焦宝林扎染博物馆、陈加国木雕馆、魏建功纪念馆、仲贞子艺术馆、红学研究馆、顾如铭家庭文化室等一批精彩纷呈的文化建设成果也涵养着城市的书香气息、文化气息,不断丰富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因子。

在海安,先进文化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勾连,相互滋润。

国庆期间,伴随着闹台锣鼓响起,《女驸马》《荞麦记》等大型古装经典黄梅戏轮番精彩上演,隆政街道群众和戏迷朋友们过足戏瘾。隆政街道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创设“文化超市”,生产种类繁多的文化产品。群众下单,政府买单,按需生产,文化产品实现了“私人定制”。一系列反映乡村振兴、建党百年等时代主旋律的优质节目,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黄梅戏经典剧目,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城东镇西场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连厢”引进校园,聘请非遗传承人崔扬云老师编排“健康连厢”,将时尚的音乐、舞蹈元素融入传统“打连厢”之中,在全校师生中推广。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学生们一起舞动兼具艺术性、趣味性的“健康连厢”,达到了既健身又养心的效果。

在海安,文化配送服务项目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点,根据老百姓实际“点单”需求“派单”给各个农村文艺小分队,把文艺演出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使得老百姓“真高兴”,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以人为本,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近年来,海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坚持文化惠民理念,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精准把握城乡居民现实文化需求,从提升存量、做强增量方面出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9月28日,现实主义题材话剧《隔离》在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如约上演。演出还没开场,能容纳300人的剧场观众已经爆满,市民陈女士带着自己的一家人早早就赶了过来,她说,近几年,种种新的文化生活在海安兴起,各类艺术展览、艺术培训、艺术赛事、非遗传习、文艺演出、基层辅导、送文化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层出不穷,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首先得有阵地。2016年,总投资5.72亿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美术展厅、琴房、舞蹈房等61间功能室一应俱全。每年举办50多场书画、摄影展览,观展人数超5万人次。27间教室常年开办多门类艺术普及、提高班40余个,并增开错时班,为上班族定制夜课,参加学习的市民全年达8万人次。

为编实织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十三五”期间,海安认真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围绕“设施一流、环境温馨、服务精细、群众满意”的目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开发区、大公镇、墩头镇、南莫镇、雅周镇文化站新站建成开放;高新区、滨海新区、曲塘镇、李堡镇、白甸镇文化站完成升级改造。全市村级文体活动室、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置率达100%,231个村和社区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文化惠民,搭好台,还得唱好戏。“十三五”期间,海安文化惠民活动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完成送戏超过1000场次、送电影达1.5万场次、送图书12万册、送展览近500场、送培训10万多人次。以村“两委”为承办主体,举办“乐一天”农民艺术节920多场;实施“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工程演出3900多场。

文化“输血”容易,文化“造血”不易。海安坚持“文化的发展,首先是文化人才的发展”理念,深“种”文化,搞活民间艺术、培育乡土能人,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全国“群文之星”崔世莹、“水乡号子王”张宪武、水乡道情传承人刘志龙、江海剧社、海安尚法文化剧社、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的基层文化队伍有力推动着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文艺演出《老家真好》重温儿时回忆、杂技剧《征途》致敬建党100周年、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讴歌宁蒗教师群体……

大力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海安不断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以精品力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2016年,小品《真情在线》、舞蹈《老爸》、男声独唱《永远的范公堤》获南通市群文优秀作品展演金奖,小品《换爸爸》、男声表演唱《儿时的石板街》获银奖。2017年,1件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3件作品获省文华奖、紫金山文学奖、江苏新闻奖,4件作品获南通市“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舞蹈《一碗粥》等4件作品获第十三届省“五星工程奖”,获奖数列全省第一。2019年,杂技《男女爬杆》获第四届省文华奖优秀节目奖、优秀表演奖;歌曲《千秋家谱》获南通市 “五个一工程奖”;原创歌舞《在水一方》获南通市“濠滨夏夜”综合节目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20年,4件作品入选第十四届省“五星工程奖”初赛,2件作品入围决赛,参评和入围决赛作品数南通第一。在刚刚公示的2021年省文华奖作品名单中,海安歌曲《你是民族英豪》、杂技《筑梦天空》、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获奖,国画《唐氏天使》入选。获奖作品数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近年来,海安充分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和红色资源,以文铸魂,唤起村民文化认同感;以文化人,画好乡村治理“同心圆”;以文兴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经济,奏响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交响乐章。

“碧顷桑田,歌声朗朗,织复兴画卷;桃花源里,笑脸盈盈,风送百花香……”连日来,西场街道壮志村的大喇叭里歌声嘹亮,声动四方。一首融入了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内容的村歌不仅凝聚了民心,还提高了村民们的自治自理能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劲吹文明新风。

在墩头镇,水乡道情广为流传,为使广大未成年人更好地学习道情、传承道情,墩头镇实施“四个一”工程发掘、保护、传承乡土传统文化,组织编写包括地方民俗、历史人物和传统文艺等内容的乡土文化教材,以教材形式走进课堂,并成立道情工作室,邀请里下河道情传人刘和兵为学生们授课,把地方文化根植进年轻一代的心灵,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以文兴业,厚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基础。海安梨花节起源于大公镇的万亩梨园,为充分发挥好梨园优势,以梨花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应运而生。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成功举办的十一届梨花节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摄影爱好者,增强了地方文化浓郁氛围,推动了旅游、招商和经济发展。如今,梨花节与建材产业、山羊产业、北凌农民运动会共同构成了4张颇具大公特色的靓丽名片,对拉动当地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提升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引领消费新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海安注重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实现了以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国庆期间,一场“潮向新通扬”嘉年华亮相,变形金刚、动物展、文创集市、少儿舞蹈秀、国潮汉服等缤纷活动,让海安新通扬河生态区成了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市民试穿清新亮丽的汉服,漫步在新通扬河沿岸景观长廊,一路领略观音塔、凤山书院、道教文化中心的古韵新风,感悟海安荟萃江海地区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新通扬河沿岸景观长廊与国家4A级景区江淮文化园等融合,正成为海安重要的文化观光休闲景区。

近年来,海安做足“文化+旅游”文章,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墩头镇乐百年小镇项目以里下河水乡风貌为载体,百草养生文化园、康健文化苑、森林嘉年华、生态农场区域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走出了“文旅+康养”的发展路子。中洋河豚庄园依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河豚生态养殖基地,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洋河豚创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安——“中国河豚之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品河豚、住金砖、游海安、逛周边”已经成为“海安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

注重推进文化与科技、传统工艺、公共教育不断融合。海安动作连连。

海安是“中国茧丝绸之乡”,茧丝绸产业龙头企业鑫缘集团将文化产业与科技充分融合。鑫缘以自产的100%桑蚕丝面料为载体,由专业设计师设计精美图案,通过先进的数码双面印花技术制成真丝文创产品。鑫缘丝绸数码艺术品研发、生产及推广,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鑫缘开发的蚕蛹食品、蚕丝护肤品、有机桑叶茶、桑黄等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了线上线下无数粉丝的追捧。打造鑫缘丝绸文化艺术中心,使得鑫缘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文化科技企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不懈创作,为扎染这一门古老的技艺插上了融合创新的“翅膀”,让扎染从一种生产日用纺织品的传统技艺,转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使扎染具备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走出了一条艺术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发展道路。他的女儿焦会茸成为“焦氏扎染”的传承人,多年来,她刻苦钻研,带着扎染作品参加世博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舞台。

慧源集团以实体书店连锁为主要经营项目,以书为媒,将阅读、科技、培训、德育、商业、非遗等沉浸式融入一体。旗下书店品牌“泛书房”荣获 2021江苏最美书店,并打造出“慧源夜校”“绘声慧色”“科技未来星”等文化服务品牌,现在,“泛书房”的科技馆、红报馆等,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拓展学习的热门场所。

523文化产业园是海安文化产业集聚区,自2009年建成以来,累计举办50多次高规格艺术展览,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523文化产业园在促进国内各地文艺交流的同时,积极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寻求文化合作,与塔吉克斯坦共同举办“中塔国际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与白俄罗斯联合开展“中白丹青丝路情”书画名家作品展,一系列国际文化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延伸。

推进文化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海安全市形成了包括扎染工艺、印刷、书画、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已成为海安重要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市文旅经济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十三五”期间海安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南通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总数全南通领先。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020年,这一比重增加到近6%,在南通市各县(市、区)排名由第7位上升到第1位。2016年至2020年,海安共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项目投入超170亿元、旅游收入近230亿元。

撰稿 卢锋 张海伦 徐蓓 蔡诚 摄影 姜明

采访手记

文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文化,既是照亮人类不断前行的灯塔,也是经济社会不竭发展的原动力,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文化的影响力更加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奋进新时代,跑赢新赛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枢纽海安、智慧海安、健康海安、平安海安、宜居海安,加快建成产业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对于“富口袋”,还是对于“富脑袋”,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元素。坚持文化先行,共同富裕才能“成色更足”。全力打造文化强市 “金名片”,为实现共同富裕聚力,我们要找准抓手,打造更多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辨识度的标志性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文树人,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要求,涵养城市气质,提升城市品位;要坚持以文兴业,在加强文化精品创作上求突破,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上谋创新,加快打造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做大做强文化产品、文化企业,进一步打响品牌、提高效益;要坚持以文惠民,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和重大文化设施“强运营”的文章,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海安不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硬功能、强效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开辟增强文化自信的多种渠道,提振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提升社会整体文明水平。

文化强市建设始终在路上,海安正在阔步前行!

标签:海安;红色故事;文化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