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9日南通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9年机构改革组建成立以来,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着力创新鼓励和促进机制,在全省首创自然资源和规划改革创新创优平台,大力推进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和工作创优,点燃了南通全市系统改革创新创优的火热激情,有效破解资源保护和发展保障难题,服务高质量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该做法荣获南通市改革发展创新创优奖一等奖,在全省自然资源工作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受到表扬。
以管理改革为先,改出“新境界”
改革创新创优工作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金钥匙”“主抓手”,该局党组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广纳献策、反复推敲,于2020年上半年创新出台了《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鼓励和促进改革创新创优实施办法(试行)》,大力倡导以改革创新创优为荣的理念,鼓励全市系统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敢想、敢试、敢闯,积极营造为创新者、担当者、实干者容错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创新创优工作取得最大成效。
强化细化各环节管理是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法宝。该局坚持把改革创新创优工作项目化,从立项、实施、评奖、推广等各环节,加强工作统筹,实行闭环管理。在项目立项环节,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申报年度改革创新创优项目。该局邀请南京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全市系统申报立项项目进行严格评审,并出具是否同意立项的意见,凡属于空喊口号、“摆花架子”“新瓶装旧酒”等无实质性创新创优内容的,一律不予立项。
三分谋划,七分落实。项目立项后,严格落实项目承担单位主体责任,要求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工作措施,有序推进项目实施。该局把改革创新创优工作列入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并占重要权重,工作推进情况直接影响年终考核成绩。年底时,经无记名投票、领导评价、专家评审、党组集体研究、公示等程序,对创新力度大、创优效果好的项目,评为改革创新创优奖,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全系统进行经验推广。
经过一系列管理改革类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大批务实管用的制度,初步构建起系统完备、运行有序、顺畅高效的制度体系。2020年,该局制定出台制度43项,取得了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制定《南通市自然资源系统制度建设管理办法》,用制度指导、规范和推动全市系统制度建设。《关于推行全面从严治党“1+3+1”模式的意见》《关于推动南通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全面从严管理的意见》等制度被省厅主要领导批示并转发。该局制度建设工作得到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学习强国平台、《自然资源通讯》等报道了该局制度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做法。
通过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规范了权力运行,促进了融合发展,提升了治理效能。该局组建仅两年,先后荣获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南通市先进集体、绿色生态南通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该局荣获南通市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改革发展创新创优一等奖、服务重大项目单项奖一等奖、服务地方先进奖,蝉联地方年度综合考评奖项“大满贯”,并获各奖项最高等次。
以科技创新为要,激发“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不足是困扰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难点,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基层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搞创新是企业的事,对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引领推动职能工作缺乏足够认识。二是科技项目立项受制约。之前,系统内申报科技项目主要是向省自然资源厅立项,但由于省厅每年立项的项目总量有限,南通全市每年平均只有2-3个获批立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三是科技项目质量不高。有的项目选题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存在较多冲突,或者与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适用性、实用性不强。
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科技创新项目在立项、实施、评审等方面的特殊性,该局研究制定了《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13个设区市局中率先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平台,首家开展市级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实施和验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高“含新量”“含金量”的科技创新项目。该局鼓励项目立项单位依托相关业务项目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统筹运用项目经费,做到既解决科技创新研究资金难题,又以科技创新推动业务项目高质量完成。
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尤为重要。去年,在项目立项评审会上,该局邀请专家组对科技创新项目逐一提出指导意见,确保选题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今年2月份,该局邀请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组成验收组,对2020年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验收。经专家评审,“探索跨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路径研究”“基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研究”“基于GIS技术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应用研究”“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在城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规划要素的数据增强和应用研究”等5个项目均通过验收,专家组对项目的创新度和实用性予以高度评价。项目验收组组长、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寅康教授说,“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做法值得肯定,立项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把这个做法长期坚持下去,整个南通的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水平将会有明显提升”。
以工作创优为本,创造“新业绩”
创新度、领先度、贡献度是评判改革创新创优项目质效的有效指标。该局在推进实施改革创新创优项目过程中,着力在提升“三度”上下功夫,推动和促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和不菲业绩。
着力提升创新度。在“创立、创造”上下功夫,鼓励基层首创,积极开展特色化、个性化探索,取得多项突破。创新编制城市中心区概念规划,成果被吸纳进市委全会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创新编制长三角首个跨省级区域城镇规划《东平—海永—启隆跨行政区城镇圈协同规划》并获批准。“林长制”省级试点全省领先,“两山”理念实践经验在《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绿色时报》宣传推广。养殖用海现状调查国家级试点圆满完成。“启东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创新“交房即发证”“交地即发证”模式,受到服务对象好评。
着力提升领先度。在“率先、前列”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某方面工作位居前列、获得表彰,带动工作提升。南通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该局荣获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探索实践取得重要进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全国试点。绕城高速项目创下自然资源部用地预审最快纪录。“存量厂房+养老服务”节地案例全国推广。全市不动产登记群众满意率达99.9%以上。首批试点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制度催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被省厅评为优秀案例。
着力提升贡献度。在“效果、效益”上下功夫,以更大格局、更优管理、更快节奏开展工作,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该局去年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减少居民点用地3.26万亩,创历史新高;出让土地5.35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南通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进度全省第一,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海4.5万亩,为中天精品钢、新出海口起步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空间保障。去年获批吕四港2+2码头工程等38宗项目用海9.47万亩,获批面积全省最多。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全国首个、高分通过国家终期考核。“国土保姆、绘通自然” 服务品牌入选全市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