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里,由吴京、章子怡等主演的电影 《攀登者》受到众多观众热捧。影片聚焦了中国登山队两次挑战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感人故事。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有一群特殊的“攀登者”:他们是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皮肤科的4名医生,平均年龄不到40周岁。2017年、2019年,他们两次挑战全国十大登山名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的四姑娘山。昨天,记者走近他们,聆听精彩的登山故事。
首次登顶,仅一人成功
“和他们三个人的有备前往相比,第一次登四姑娘山,我是临时起意的。”市一院80后皮肤科医生李隽自嘲,自己长了一张骗人的娃娃脸,平时说话不紧不慢,性格温和,看起来一点不像是搞户外运动的。其实李医生内心强大,任何户外运动和极限刺激运动,他都愿意去尝试。
2017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隽听说几个同事要去登四姑娘山,他马上就心动了。在出发前几天,迅速购买了一套登山装备,果断加盟。
有“蜀山之后”“东方阿尔卑斯”美誉的四姑娘山被当地的藏民称为“神山”。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距成都200公里,由四座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峰组成。
“之所以选择四姑娘山,是因为这座山的大峰攀登难度适中,属于入门级雪山,比较适合初级登山者挑战。”市一院影像科80后医生王林回忆,第一次登四姑娘山,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在雨雪交加的夜里,他仍然坚持在户外搭帐篷,由于没有充分休息,导致第二天没有足够的体力登顶。
“登山杖468元,登山鞋929元,冲锋裤2292元,帐篷1649元……还有墨镜、睡袋等等。”李隽至今还记得当时买装备花了一万多元。然而,再好的装备,也抵不过强烈的高原反应,首次挑战四姑娘山大峰,李隽完败给高反带来的嗜睡。
神经外科80后医生蔡刚应该是几个人中户外经验最足的一个,早在大学时代,他就经常参加徒步等户外运动,拥有完备的登山装备。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因为营地积水和马儿铃铛声的干扰,蔡刚在登顶前几乎一夜未睡,考虑到安全因素,他放弃了冲顶。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神经内科“75后”医生李胜利身材瘦弱,但在两年前的那次挑战中,他成为成功登顶四姑娘山大峰的唯一一人,这充分得益于他登顶前夜充足的休息。“其实,当时我也有高原反应,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如果你不去尝试,压根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李胜利回忆,当时选择了凌晨三点登顶,可漫天大雪毫无停息的迹象,完全寻不到路的痕迹,只能借助头灯的照明紧跟向导的步伐开始了攀登。每爬一步,心就跳得更快,呼吸就更急促,雪坡从30度,慢慢变成40度、50度、60度、70度,只能手脚并用“爬”山。
“凌晨三点,雪还没有化,很坚硬,不过岩石裸露的部分,结上了薄薄的冰,脚踩上去,直往下滑。手上虽然戴着手套,但抓久了也冷得不行,后来发现手套不防水,慢慢湿透了,体温被手套不断吸取,停下休息就会觉得有点冷。这就是可怕的‘失温’现象!”面对似乎永远也爬不完的雪坡,李胜利给自己制定了个目标,每次走十步,然后停下来歇半分钟,再爬十步,慢慢向前挪动。
2017年5月23日清晨6点30分,李胜利登顶5025米四姑娘山大峰,从大峰营地至成功登顶,历时2.5小时!
二度挑战,集体凌绝顶
2017年首次登顶四姑娘山大峰挑战失败,给蔡刚、王林和李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这份遗憾,在两年后终于得到了弥补。
今年7月1日,原班人马再次集结,经过整整6小时的长坪沟徒步,他们一行四人顺利到达三峰营地,海拔4225米,群山环绕,高山草甸,花朵遍地,心旷神怡。
“但整个身体感觉即将散架,每个关节都有不适,尤其头部,久违的血管搏动样头痛已经萌芽,这是偏头痛发作的前兆。”李胜利坦言,自己虽然是神经内科医生,但面对高原反应诱发的偏头痛同样无法回避。所幸他早有准备,迅速服下一粒“散利痛”。他的经验是:对付偏头痛,要么抓紧休息,不使用药物;要么就尽早使用,效果最佳。
与首次登顶相比,二度挑战,他们准备得更加充分。团队药物由李胜利负责准备,发放统计,观察服用效果。“我清楚地记得,我吃了一粒散利痛,李隽吃了3粒日本进口的去痛片,王林吃了3粒唑吡坦片、3粒黄连素,蔡刚体能较好,没有服用任何药物。”此行,四人除了签订“生死状”(登山协议)外,还统一购买了直升机救援服务,以防万一。“为了顺利登顶,我在出发前一个月就开始训练,每天爬楼梯上下班。”李隽笑着说。
“水一定要带足,成功登顶的关键不外乎体力加技巧。”王林告诉记者,在登顶前一天,4人在三峰营地享受了一顿美味的煲鸡汤,补足体力,充分休息,全力抵抗高原反应。
7月2日凌晨3时20分,天上下着小雨,4人在4名向导“一对一”的带领下,开始登顶四姑娘三峰。令大家记忆最深的是一只被唤作“小白”的狗(当地一名向导的),也陪着他们一同登顶。
“在登顶时,小白不慎掉入了一个冰窟窿,好在后来被大伙救了上来。而我也差点从悬崖上摔下去,幸亏密密麻麻的树木挡住了我的身体,让我逃过一劫!”王林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后怕。
7月2日上午,李胜利、蔡刚、王林、李隽四人成功登顶四姑娘山三峰,海拔5355米!“这应该算技术型入门级山峰。三峰最难的一段是一个70度到85度的攀爬,基本上就是直上直下的感觉,走几步就要休息很久。”李胜利坦言,成功登顶三峰并不容易,曾经有过一瞬间,他也想过放弃,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这个念头,喘着气一小步一小步地往上挪,最终登了上去。
二度挑战,蔡刚右腿旧伤复发,但他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李隽在登顶当天甚至还发着热,但他精神振奋,尽管比李胜利、蔡刚晚到1小时,最终还是成功登顶!
敬畏自然,感悟生命渺小
人为什么要登山?在电影《攀登者》中,中国登山队队长方五洲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因为人类迟早要探索未知的世界,宇航员飞向太空,潜水员深入海底,自然也需要有人攀登高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那一刻,我直接跪倒,面对大自然,永怀敬畏之心。登顶大峰者,不计其数,但于我,人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毫无脚踩大峰的自豪感,于雪山,我微小如砂砾,只不过,我有幸经历和感受。”回想首次登顶四姑娘山大峰的那一刻,李胜利仍然心潮澎湃。在他看来,在高海拔攀登中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在风雪中感受有节奏的呼吸,聆听心脏强有力的跳动,在跌爬滚打中前进,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生命体验。
在很多人眼里登山运动是一项花钱买罪受的运动。“可我们干嘛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呢?只有你自己攀登,才会欣赏到沿途的美景,那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只有你自己攀登,才会发现对于大自然来说,自己有多渺小;只有你自己攀登,才会发掘自己的潜能,一切皆有可能;只有你自己攀登,当你登顶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隽至今还保留着一本厚厚的游记,那些在山上写下的肺腑之言,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他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张四姑娘山上拍到的雪莲花,它顽强地生长在山石裂隙间,让人感叹生命的强大。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这是蔡刚在登顶后的真实感言。王林更看重团队登山带来的正能量,“爷本沧海一过客,幸得风雨同舟人!今年成功登顶第一座雪山,明年争取进步一点点,相约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4个年轻医生的登山壮举在市一院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年轻人有梦想总是好的!‘爱吾之所爱’,觅同好之诸友,践于行,更难能可贵!”医院心内科原主任管耘园认为,医生的职业压力巨大,这4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哪怕是瞬间跳出藩篱,也极不易。而且那“一瞬”,他们选择去拥抱大自然,天人合一,又是何等高妙!同样是旅游爱好者,管耘园认为四姑娘山是勇敢者的“圣殿”,是对意志和生命力的考验,因为这一路上随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但他们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完成了这一壮举!“我真的由衷地喜爱他们,佩服他们,为他们喝彩!”
“真的会上瘾。我想在有生之年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那种征服感和成就感,尽在不言中。”在王林看来,和小伙伴们一起登山的经历,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圆满。眼下,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即将在通举办,他和蔡刚已经报名参加森旅节重头活动——半程马拉松比赛,挑战体能,为明年登上雪宝顶做准备。
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登山精神,让4个年轻医生在工作中也收获着成长和进步。以37岁的李隽为例,近年来,他先后在南通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英文)基本功竞赛优秀奖,目前正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漂亮地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个挑战。
何谓最美?没去过的地方最美。“人生就是一场经历。经历过登山,经历过生死考验,你会看开一切,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几乎不值一提。面对任何困难,我们不会逃避,而是一个个去克服、达成,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40岁的李胜利在不惑之年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灵魂在路上。下一次,期待这群攀登者迈上更高的人生顶峰!
记者冯启榕
图片由文中四名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