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第二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扎根基层治理必须胸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扎根基层,要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努力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一方面,着眼聚焦最困难的群体、最突出的问题,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扎实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在基层,我们能感受到民生保障水平在稳步提高,也更能体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工程”,杜绝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多做群众得实惠的“里子工程”,杜绝“吊胃口”、“假大空”;坚持“久久为功”做成事,杜绝“朝令夕改”走形式。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城市治理工作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一方面,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不断提升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协商民主,以高效、便捷的社区协商有效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另一方面,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家园;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发挥好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矛盾调处等方面的作用。在管理和服务上发扬“绣花”精神,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通讯员:陈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