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春走基层丨百米大龙舞出乡村蝶变路
2024-02-19 15:3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记者 罗鹏 通讯员 汪子琦 邱云珍)“咚咚咚……”夜幕降临,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一条大龙在南京溧水和凤骆山村村民的舞动下,昂首阔步、盘旋飞翔,原本静谧的村庄一时间沸腾了起来。

骆山村坐落在溧水石臼湖畔,“江南第一大龙”——骆山大龙就在这里兴起。每到腊月和正月,村里的杨姓村民都会舞起龙灯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对于溧水供电公司和凤供电所台区经理杨昭胜来说,儿时参与舞龙,如今成为演出保电一员,骆山大龙早已成为烙印在灵魂深处的文化记忆。

在杨昭胜的儿时记忆里,舞龙时,村里的能工巧匠们都会聚在一起,扎龙身、制彩旗、绣服饰,十分热闹。“夜晚村里没有路灯,大家就举着火把照明。”杨昭胜笑着说,那时的骆山村,虽然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村民对于舞龙的热情却从未消减。

遗憾的是,由于骆山大龙耗资大、人数多,组织起来十分困难,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考虑,这一习俗一再被叫停。

“也许是受到舞龙文化的熏陶,我一直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小立志要为家乡做贡献。”1992年,杨昭胜当起了电工,成为了骆山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坚守初心,焕发生机

2000年,当时的骆山村村支书孔新华开始带着村民“搞事业”,通过成立合作社,以收购、租赁等方式流转200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

乡村发展,电力设施要跟上。“当时村里仅有1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用电需求无法满足。”杨昭胜得知情况后,积极与同事们着手实施农网改造,为村里安装了3台400千伏安变压器,新建并改造高低压线路,不仅点亮了乡村,也提振起了村民的精气神。

2005年,村民组织成立“龙委会”,再次将会舞龙的老艺人聚集到一起。“当时全村都动了起来,前前后后忙了两个月,时隔20多年,骆山大龙重新‘复活’了。”那一年,杨昭胜虽然已不在舞龙队伍中,但却以保电人员的身份在现场忙碌着。

至此以后,骆山大龙的造型和表演程序被固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并于2008年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龙看起来更漂亮,那个时候在龙身里放蜡烛,并安排9人专门负责插换,这可是一门技术活。”杨昭胜说,岁月变迁,骆山大龙龙身中的蜡烛也逐渐用电灯泡替代,灯光持久且安全。每到舞龙之际,自己都主动加入舞龙保电小组,“瞻前顾后”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以另一种方式默默守护家乡文化。

接下来的几年里,结合美丽乡村改造建设方案,杨昭胜与同事们评估了村庄用电负荷、结构等,科学设计台区布点位置,使电力设施与古朴的骆山村环境相融洽,为村里新增了4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

在充足电力保障下,村庄“颜值”高起来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22年村级集体经营收入达120万元。

薪火传承,谱写新篇

2024年2月14日,骆山大龙演出如约而至。当天,身穿红马甲的杨昭胜准时出现在了舞龙现场。“老杨,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可以休息休息了!”村民杨白海向杨昭胜打趣道。

“这是村里的大事,我一定得来!”杨昭胜笑着说,“更何况今年儿子舞龙,我更要来给他鼓鼓劲。”在骆山村,大多数人都是从小舞到大的。小时候跳云、大了跳龙、老了举旗,舞龙已成了一件传帮带的大事。

“儿子别紧张,像平时排练一样,加油!”舞龙开始前,杨昭胜再三向儿子叮嘱后,与同事再次对活动现场的供电线路以及龙身花灯内部照明设备检查了一遍,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祭拜、起灯、点睛……舞龙开始了!锣鼓声起,舞者齐聚场中,突然间,一条巨龙在人们的眼前腾跃而出。大龙追逐着龙珠,时而盘旋飞舞,时而翻滚跳跃,龙随人舞,富有节律,很是好看。

这些年,随着骆山大龙名声远扬,骆山村倚靠石臼湖良好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了以露营为核心载体,以花火为特色主题的石臼湖骆山花火露营公园。随着游客量与日俱增,一时间,村内民宿、农家乐等文旅项目多点开花。为保障游客出行畅通,当地供电部门因地制宜,组织人员勘查选址,制定工作方案,布局充电桩线路,仅用了6天时间在骆山村装了6台充电桩,容量计480千瓦。

如今,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已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民俗,“骆山大龙”也在电力的陪伴下,在村民的守护簇拥下重新焕发生机,传递着对新年的深深祝福。

标签:初心;生机;坚守
责编:罗鹏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