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南京民族乐团带来的民族交响乐《和平颂》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奏响。同一时间,舞剧《记忆深处》在江苏紫金大剧院上演。音乐、舞剧、话剧、歌剧、纪录片……近年来,一批聚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文艺作品,用艺术这门人类共通的“语言”、以直击人心的方式讲述“12·13”,让人们铭记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并激励人们以史为鉴,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民族交响乐《和平颂》:丝竹管弦奏响和平的祈盼
呼唤和平的钟声朗朗奏响,天使般纯洁的歌声徐徐升腾,在恢宏壮丽的气势中,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昨晚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演出,震撼人心。
《和平颂》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历时三年创作,是中国首部表现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抒写时代主题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赵季平表示,当初他来南京采风,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时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由此创作的《和平颂》,正是反映这段厚重历史。
曲谱上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丝竹间澎湃着和平的祈盼。《和平颂》旨在以音乐寄托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哀悼,用音乐表达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的心声。《和平颂》分为五个乐章:《金陵·大江》《江泪》《江怨》《江怒》《和平颂》。第一乐章大气舒展的旋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万里浩荡的扬子江边、金陵城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中间三个乐章,用琵琶、中阮、大阮温敦柔曼的音色表现妇女控诉日寇的野蛮暴行,如泣如诉;弦乐组通过一段段慷慨激昂的旋律,充分展现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第五乐章以震撼人心的效果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自首演之后,已经化作“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音乐符号,年年奏响在世界各地。
舞剧《记忆深处》:以舞之魂祭奠死难同胞
低沉肃穆的乐声响起,时光又回溯到1937年,南京最冷的那个冬天。昨晚,舞剧《记忆深处》在江苏紫金大剧院上演,以肢体语言爆发出巨大能量,台下,众多观众泪流满面。
《记忆深处》的舞台简洁到只有上下两片布景,像一本缓缓打开的旧书,又像一张择人而噬的巨口。女主角“张纯如”身着一袭白衣穿行于舞台之上,无言地诉说一幕幕惨痛记忆:拉贝和魏特琳为代表的救助者、以李秀英为原型的幸存者、以东史郎为原型的侵略者……一幕幕画面的交织,一段段悲痛的过往,像一个个镜面,从不同的“片段”“散点”,合力指向历史的真相,直达观众内心深处。
《记忆深处》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与北京九舞金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角度切入,以张纯如生前探索过程为线索,以惨案亲历者的回忆为主题,选取屠杀、见证、忏悔等关键词,构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印证的篇章。角度不同但指向同一个真相,对历史事实进行记录性呈现。该剧自首演以来,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反响热烈。
以舞之魂祭奠死难同胞,《记忆深处》用深远的立意、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历史的真相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话剧《沦陷》:借一城之痛看到一国之殇
12月11日,由南京市话剧团带来的话剧《沦陷》在南京工业大学上演。演出结束后,大学生们仍沉浸在话剧带来的悲壮、凝重的气氛中。
话剧《沦陷》以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30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惨遭杀戮的真实事件为大背景,随着悲惨情节的不断展开,面对家破人亡,剧中所有人终于觉醒——唯一能拯救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就是起来与侵略者抗争。该剧以一个普通南京家庭的悲惨命运折射出人类历史上这个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用一个家庭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伤痛。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整个民族永远不能忘怀的记忆。用该剧导演胡宗琪的话说,这部剧是“借一家之灾反映一城之痛,借一城之痛看到一国之殇”。
大四学生苗雯雯告诉记者,她观剧时几乎从头哭到尾,话剧结束了也没缓过劲来,“看着话剧中人物的坎坷命运,就会想到当年这座城市中的遇难者。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部话剧,铭记这段历史。”
首演以来,《沦陷》已连续多年在每年12月13日前后上演,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歌剧《拉贝日记》:用国际视角展现人性光辉
破败的中山码头石墙矗立在舞台上,一曲熟悉的巴赫小提琴曲在日军侵占下变得满目疮痍的南京城中响起……这是大型原创歌剧《拉贝日记》的舞台。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平民惨遭战火蹂躏,美丽古城变成人间炼狱。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业务代表约翰·拉贝勇敢承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一职,和众多国际友人一起,对南京平民进行人道主义救援,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的生命,并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的珍贵资料,成为还原历史真相的铁证。
作曲唐建平表示,该剧创作以中国故事为内核,通过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艺术的形式,希望更多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歌剧《拉贝日记》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首演后开启欧洲巡演之旅,走上国际舞台。情感和艺术的相通完全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加上采用西方人熟知的歌剧形式的表达,《拉贝日记》获得国外观众的共鸣与青睐。《拉贝日记》不仅将那段历史带到西方,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谱写了一曲珍爱生命、追求和平的赞歌。
歌剧《拉贝日记》还拍摄制作了同名歌剧电影,让更多观众走近那段历史。
纪录片《丛葬地》:
让“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纪录片《丛葬地》在全省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上展播。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为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南京迄今已修建25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17处为死难同胞丛葬地。3集纪录片《丛葬地》以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为线索,从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当年亲历者或亲属讲述的故事、外国友人及日本老兵的证人证言等多角度,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人类文明的浩劫、对人性的毁灭,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该片第一集《生命寒冬》通过草鞋峡等4处丛葬地,结合证言证词和战争损失普查结果,尤其是日本军人的自述,见证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见证大屠杀对南京造成的毁灭性灾难。第二集《文明至暗》以高校的丛葬地为主,揭露日军反人类的罪行。第三集《世界记忆》选取两处丛葬地,介绍“南京记忆”的扩展延伸。太平门丛葬地侧重反映日方友好人士的反思和对日本右翼错误言行的抨击。而通过江东门丛葬地建立纪念馆的过程,以及80多年来“南京记忆”的各种传承和传播,见证南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纪录片《丛葬地》以大量亲历者、幸存者生前影像录音和证言为依托,以翔实的历史文献卷宗为依据和论证,运用电影拍摄手法和视听语言,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进行转换,通过逼真的电脑CG特效,还原当年丛葬地和遇难地的现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巨大的情感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合唱团“小石头和孩子们”专门为《丛葬地》创作了片尾曲《金陵之殇》。没有一句歌词,《金陵之殇》仅仅用孩子们纯真的吟唱,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带来直击人心的力量。
纪录片《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首次披露许多珍贵历史影像
5集文献纪录片《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正在全省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上展播。这部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作品,获得了第31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以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关押、审判日本战犯这一历史事件为线索,展现中国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对日本战犯进行长期艰苦的改造,让这些战犯重新找回良知,并在之后几十年忏悔过去,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这部纪录片揭示了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对中日关系带来的巨大影响,探讨日本民众如何看待那场战争、日本社会对于战争责任的认知和反省所遭遇的重重阻力等话题,纪实的手法发人深省。片中,许多珍贵影像首次集中展示,日本战犯跪地痛哭的同期声和画面极具冲击力。
伊东秀子是日本战犯上坪铁一的次女,她告诉摄制组:“父亲每天都要喝些酒,酒后必然会向自己的子女说自己在中国所受的宽大待遇,要子女们一定记住,不要战争。天天如此。”1985年,83岁的上坪铁一去世,整理遗物之时,伊东秀子发现了父亲的遗书,上面写了对子女的3条希望,其中一条是“一定要为中日和平做贡献”。伊东秀子说:“我父亲总说,战争丧尽天良,你们一定要坚决反对战争。为了中日友好,你们一定要尽力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实习生 苗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