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推动现代社会运转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如何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应用与发展?10月18日,在第二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3江苏科技论坛—未来能源发展专题论坛上,来自省内外百余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和产业技术创新,共同探讨可持续能源和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工研究所研究员蒋剑春,溧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溧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庄松年等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碳达峰、碳中和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实际上内涵非常丰富,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用能、技术等各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改变。”蒋剑春院士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一次能源为主,在“双碳”愿景下必须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其中重点一环是要关注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通过发展生物质制氢、生物基液体燃料、热-炭-电联产及生物转化多联产等先进技术,促进农林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生物质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因此,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技术创新是唯一破解之道。
蒋剑春院士致辞
蒋剑春表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主战场。此次举办的未来能源发展专题论坛既是一次探讨未来能源创新之路的学术思想碰撞,也是一次惠及社会公众的高端科普活动,更是一次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建言献策,聚焦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为全力打造能源产业聚链成群高地提供了强力支撑。
“生物质能将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在题为《生物质在未来能源发展中的地位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生物质能是唯一具有减碳、负碳、碳中和功能的清洁能源,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最具有产业化前景,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势在必行。“因为农林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可再生、储量大,经正确处理和使用后可转换成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等物质,可在能源、材料和减排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是国际公认的零碳能源。”周建斌表示。
周建斌教授作主旨报告
我国生物质种类多、总量大,经初步统计,我国生物质年产量达89.2亿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如南京林业大学研究推广的生物质固碳气化多联产技术创新得到我国多个相关部委的采纳和推广,该技术不仅可获得环境效益,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符合绿色产业和绿色加工标准,其生产的生物质可燃气可替代煤炭供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量达705万台,而95%以上的电动车事故与电池的热失控有关,因此新能源电池热安全解决方案将成为行业刚需”国家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长征在题为《微纳新结构助力新能源电堆安全》的报告中表示,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电池组的寿命及性能受温度影响非常显著,同时电池组燃烧起火与热聚失控紧密相关,目前电池的热管理与防护材料日益受到重视。经过科研攻关,吴长征带领团队所研发的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防火插片创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行业难题。
吴长征介绍,气凝胶隔热插片厚度薄、质量轻、使用方便,能有效阻断动力电池热失控的传播,同时具有优良的绝缘和防火性能,隔热的同时能提供有效的绝缘保护,可长期在120℃的极端环境下使用,高温下无有毒有害物质产生,能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会上,运河青年学者、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方如意,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常州大学教授袁宁一还分别作了题为《高比能固态电池》《晶硅高效电池组件技术与发展》的主旨报告。
未来能源发展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和研讨,将更加深入了解未来能源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前沿技术,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联合研究和合作项目,共同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王逸男 通讯员 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