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瑜 整理
“四个走在前”和“四个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要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逐项对照、狠抓落实,更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全会提出做好八项重点工作。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节点化清单化抓好行动方案实施。
加快推动“一院两带五园”创新布局落地。牢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的谆谆嘱托,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在未来网络、6G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凝练重大任务、夯实技术底座,推进产业化突破,面向东数西算、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示范应用。
全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构建30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阵。推进信息高铁、开源软件、原子极限微制造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争取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建好集成电路EDA、第三代半导体等国创中心,在碳化硅、高功率新型器件等领域开展研发攻关。
重点培育40家左右高水平新研机构。精准化引培海内外高端人才。升级“紫金山英才计划”。
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基本特征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基本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
支持石化产业加速“减油增化”。攻关核心电子元器件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调整。
聚焦“2+6+6”这一主攻方向,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端工业软件,用好“东数西算”二期示范工程获批机遇,支持智能电网产业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推动集成电路“全链发展+芯机联动”,推动生物医药“原药研发+高端器械”,建设“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
积极推动“制造+服务”,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
强化“实体+数字”,培育4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尽快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300家、上市公司突破200家。
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等建设,在全省推进“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展现更强担当。
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编制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大力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及北沿江铁路、南京北站枢纽等一批跨区域重大项目,成立都市圈产业链联盟,持续拓展都市圈通办事项。
拓宽禄口国际机场客货运对外链接通道,增强江海联运枢纽功能,做强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推动中欧(亚)班列扩量增效。用好空港型等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势。
在跨境金融、国际人才、数据流动等领域落地一批应用场景,促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加力招引外资总部型机构、高端服务业业态。
推进“全球数字服务商”计划。稳妥推进全市机构改革。谋划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推进开发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在“宁企通”平台集成发布。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功能
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意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
明确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加强郊区新城主导产业发展、快速交通连接、要素支持保障。支持各郊区“一区一试点”,争取拓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盘活利用等试点范围。
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促进粮食优质稳产。发挥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等载体作用,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增强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体现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等红色基因。
制定实施203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推进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深化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积极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放大世界文学之都品牌,办好中国南京周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持续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能力提升、雨污水管网建设和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深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纵深抓好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及“回头看”,确保28条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落实长江岸线保护详细规划,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建立健全“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一体化实施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好绿色金融工具。
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有温度和归属感的城市
提高就业质量。优化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服务,提高供需匹配精准度。
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一老一幼”问题。推进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全覆盖。积极布局社区、园区嵌入式托育点,尽快实现“一街镇一普惠”。
推进普通高中新改扩建项目。推进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用好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一体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水平
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倾斜,推动街道成为执行有力的“治理枢纽”。
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一网统管”体系。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一网格一支部”,织密网格单元。健全群众诉求联动处置机制。强化防洪排涝设施、油气长输管道、燃气管道等安全维护,着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