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走近“种子猎人”:他们吃遍中国,收集到1653种番茄种子
2023-07-03 15:52: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创新求变、攻坚克难、保护利用……神州大地上,随着种业发展,诞生了一批闻名全国的“种子猎人”,南京青年朱骁炜就是其中的一员。

远在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通过抖音平台知道“种子猎人”朱骁炜专注于搜集和保护老品种种质资源的事情。今年5月27日,他们从朱骁炜的农场引种了384种老品种番茄种子。

1983年出生的朱骁炜也曾是一名上班族,做过媒体、电影录音师,还创办过科技公司。2012年他辞职转行种植多肉植物。2016年3月,南京日报新镜界栏目曾以《“肉肉王子”创业记》报道过南京青年朱骁炜种植的100万株多肉植物的故事。

可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一场生产事故让朱骁炜的多肉园全军覆没,损失上干万元。

恰好彼时的他正因为番茄的味道而纳闷——作为一个番茄爱好者,朱骁炜发现如今的番茄淡而无味,再也不像童年时那样浓郁醇厚。那这次就种番茄试试吧,找回记忆中的老味道。

说干就干,朱骁炜拉来从前的两个伙伴,在溧阳市租下53亩农田,3个门外汉正式组成一个民间老品种番茄种子保护团体,誓要拯救那些被遗忘的味道。“结果发现根本找不到老种子,江浙这边的农民都没有留种的习惯。”谈起从前的出师不利,朱骁炜忍不住苦笑。

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从广东弄来了几颗老种子——马蹄番茄。播种收获后,收到了积极的反馈,从此,三人在找种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0年,他们一路从宁夏到甘肃,沿着祁连山脉寻找老品种番茄。在当地一处偏僻的农户家前,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番茄,又大又红,摸起来软软的,“这一定是个好东西。”征得主人同意后,他们摘了一个试吃,“味道特别浓,也特别酸。”朱骁炜顺势和主人攀谈起来,得知这些番茄是当地流传了几十年的老品种,“都是传下来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热情的主人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席间端上一道炖羊肉,煮得软烂的绵羊肉和番茄一起翻滚。吃上一口,羊肉的鲜嫩浓郁,番茄的酸浓酣爽搭配在一起,鲜掉眉毛,不见腥膻。

也正是这次搜寻经历,让朱骁炜对老种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品种不应该被淘汰,不只是因为它们有让人怀念的味道,更是因为每颗老种子的背后蕴藏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说。

从2018年开始,朱骁炜和他的团队人员足迹到达26个省份,行程近6万公里,吃过近2000个品种的番茄。

为了种出多彩、青肩、条纹、靛蓝、沙瓤、浓郁六种特点合一的番茄,他们将各种老番茄杂交培育,花4年时间,种出这颗美如云霞,滋味香浓的C48番茄。为了吃到果型更大,香味更浓的奶油蓝莓番茄,他们用近5年时间研究,最终诞生了一颗果实比原来大4倍的plus版奶油蓝莓番茄……

奇形怪状、色彩缤纷的番茄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工作室将选育好的种子或幼苗进行售卖,在全国花友中收集数据,观察同种番茄在不同地区的生长状态,为建立完整的种子资源库做准备。

3个小伙伴还下定决心拯救更多老品种,不一定是番茄,玉米、辣椒、西瓜、花菜……能够找到的通通纳入种子库。与此同时,三人小团体也正式更名为“种子猎人”——他们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敏锐,守护每一颗来自过去的种子。

彩虹色的胡萝卜、宝石般的玉米、形态各异的豆子……仔细翻阅朱骁炜的微博,你一定会被他发布的色彩斑斓的果蔬照片所吸引。2021年9月11日,国内知名“种子猎人”种植的20世纪初期的西瓜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也曾经报道过“种子猎人”。

这个民间团体也受到了科研领域的关注——新疆农业大学和天津中科院里,科研人员们正在悉心培育番茄苗,他们和“种子猎人”合作研究老品种,期待未来诞生更多优良品种的农作物。省农科院种质专家颜伟率队前往溧阳种子猎人农场调研,双方携手一起做老品种番茄培育,“种子猎人”捐赠了几十个老品种番茄种子入库省农科院。

“种子猎人”提倡的“老品种回归餐桌”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在社区、学校、公共区域,人们在空置的土地上播种老品种番茄,品尝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耕作的辛苦。

目前,“种子猎人”收集入库记录的番茄已经有1653种,而我国种质资源库在基础数据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朱骁炜和团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填补这些老品种的空缺,以便日后进一步进行杂交优化研究。他说:“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将来能够对中国的农业有帮助,这也是留给世界的礼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姚强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