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马鞍山交界处,宁马城际铁路正在加紧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扬 摄
编者按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规划获批两年来,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成员城市“同城”一起拼、同心向未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阶段性成效。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以及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今起,本报推出“今天我来‘串个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一线探访记”,深入各城市采访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生动展现各地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新实践。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属于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前面这处水体名叫湖泊塘,跨过这个塘就是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铜井社区,不久以后,宁马城际铁路将从这里飞架,实现南京和马鞍山的地铁化出行。”
2月中旬,立春已过,草木萌发,中铁四局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段)一分部项目党支部书记徐磊磊,来到项目起点,轨道线进入安徽的第一根墩柱已经浇筑完成,开始上部结构施工。
站在高架墩柱下,徐磊磊对记者说,宁马城际铁路是一条跨省跨市的都市圈通勤铁路,马鞍山段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开工,南京段工程于2021年12月全线开工,计划2024年实现“桥通”“轨通”,2025年具备试运营条件、开始试运营。
“轨道上的都市圈”再加速,同城化的民生服务也让两地居民更相亲。
2月10日中午,家住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阳光左岸佳苑10幢的居民方贤,从当地一所驾校下班回家休息。打开厨房的水龙头,烧上一壶开水,方贤的话匣子也打开了:“现在你看,我们的自来水又清又亮,水质明显好多了,放出来以后我们都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再沉淀了。”
方贤口中的变化,开始于2022年8月,马鞍山市博望区与南京市江宁区开始“水务一体化”供水。江宁水务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甘正龙说,通过新铺设引水管道、新建加压泵站等,江宁每日可向丹阳镇供水5000吨至6000吨。江宁水务集团将不断优化供水品质,同时以供水为基础,探索将供排水一体化、水环境整治一体化的模式带到博望,推动江宁—博望生态文明共建。
博望区住建局宁博供水一体化项目专员李乐天说,之前这里由当地4家小水厂供水,居民家里放出来的自来水有时还有泥沙。目前,博望区供水一体化管网已具备向全区送水的可行性,2023年将启动全区范围的末梢管网改造,最终实现博望全区百姓都能喝上来自南京的“长江水”。
“江宁—博望”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省际毗邻区之一,两地在不断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实现交通一体化。
一票制4元/人次,支持投币、微信、支付宝、市民卡等多种支付方式,对符合免票政策的各地居民实行免票……博望汽车站内,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博望至南京毗邻1路”环线公交车整齐排列,每30分钟发出一班,途经南京地铁3号线、S1号线、S7号线,方便两地居民务工、就医、上学和探亲访友等出行。
马鞍山长运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博望地区负责人王晓兵说,在这条班线上,公司投入了14台新能源车运行,目前日均客流量接近300人,实现了两地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根据两地互通需要,经两地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我们还将开辟毗邻2路、3路公交车,让两地百姓出行更加方便”。
毗邻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运输,也带来了两地产业的加速融合。南京市腾亚实业公司在博望建立了1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目前正在进行雨污管网和厂区道路等附属工程施工,即将组织设备进场和安装调试,计划6月份正式全面投产。
项目现场负责人易新煜说,他们公司总部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总部进行研发和销售,这里主要进行生产制造,两地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但各有优势,可以进行功能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公司不断做大做强。
从马鞍山“串门”回来后,宁马城际铁路南京段也有了最新进展:2月25日上午,首台盾构机“宁马一号”,在西善桥站至板桥北站右线区间顺利始发,标志着宁马城际正式开启区间盾构施工模式。
一轨相通,宁马城际将在湖泊塘上空“牵手”,两地连接将更加紧密、同城化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健 通讯员 宁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