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作品汇总海报
12月20日,历时7个多月的2022“中国南京周”海外社交媒体“一路繁花,和合共生”全球共创传递活动结束,来自五大洲50余个国际机构、高校、企业与艺术家参与,分享与共创近百件与“花”相关的实践案例与作品,殷切传达全人类祈愿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心声。这一天恰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人类团结日,“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成为所有分享者共同的“花语”。
作品“花语”都是和合共生
“南京花”
2022年5月18日,作为中荷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南京城市国际品牌活动——2022“中国南京周”走进荷兰,开启海外社交媒体“一路繁花,和合共生”全球共创传递活动。活动由南京境外社交平台“发现南京”发起,率先分享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南京花”。“这朵‘花’绽放在距今1.74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介绍,“这朵‘花’是由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共同发现的,可以说是中国科研国际合作的见证。”
或是寻常日子里女儿手捧小花的一个温柔回眸,或是旅途中偶遇的一片野花,或是一群舞者指尖翻动向上捧出的一朵朵“鲜花”,又或是用冰棒棍等DIY的一枚花型胸针……传递活动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海外粉丝们踊跃投稿,作品极富创意,创作形式多样。珍爱友谊、礼赞生命、守护文明等不同寓意、不同感悟、不同形式的作品分享,共同“花语”是和合共生。
中荷联手创作《水·花》
中荷联创艺术装置《水·花》
“水波”流动、“水花”飞溅,冰晶“水流”中一枝由南京市花梅花和荷兰国花郁金香组成的“永生花”,亭亭玉立。这是中荷两国艺术家联手创作的2022“中国南京周”海外社交媒体“一路繁花,和合共生”全球共创传递活动特别艺术装置。参与创作的分别是南京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亮化设计的荷兰高级灯光设计师哈尔·霍兰茨和南京致力于以艺术为媒介将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化表达的自由艺术家张雅琼与王博文。
张雅琼与王博文表示,他们的创作构想是以花为媒,让向阳而生的郁金香和梅花亭立于央,展望于外;以水为姿,水花飞溅,寓意逆流而上的勇气,以表达中荷建交50周年以来的“坚韧”与“开放”,以及共创和平繁荣未来的美好愿望。赵树宪称,花的元素来自花朵化石“南京花”,形似梅花,梅花是南京市花,郁金香是荷兰国花,两朵花制作采用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红橙渐变的花色,则取自中荷建交50周年官方徽标的“中国红”和“荷兰橙”。
文化走出去形式更多元立体
“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在文化国际交流传播中寻求共性,以文化包容弥合差异。”据南京创意中心负责人介绍,“全球共创传递活动”的创意自2020年启动实践以来,每一季都从一个国际关切的共同话题出发,围绕源于南京的一件文物或艺术作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全球邀约,线上联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组织机构与个人,在自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传递,线下共创艺术作品并依托国际活动平台集中展示。
据该负责人介绍,传递活动开展三年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累计吸引来自全球五大洲30个国家的近300个国际组织、NGO、文化机构、科技企业、高校、艺术家与Z世代青年共同参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总曝光超500万次,并引发全球媒体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