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预计到12月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10-16℃的垮塌式大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8℃以上。气温骤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提醒,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好防护。同时,人体有6个部位不扛冻,要重点做好防护保暖。
“速冻”即将开始,三类人群需防护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邢俊武介绍说,气温骤降,以下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护,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第一类: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特别是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
第二类:秋冬季不注意防寒保暖,不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盲目“秋冻”的人群;
第三类:有烟酒史,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不常活动的人群。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润华介绍说,心梗发作与气温骤降有一定关系。一般气温骤降3至5℃以上,急性心梗的发生率也会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
6个部位不“抗冻”,天寒要保暖
人体的头、颈、后背、肚脐、膝关节、足六处部位并不“抗冻”,这时一定需要重点保暖。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夏公旭副主任中医师提醒大家,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头部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之一,一定要注意保暖。颈部的保暖在此时往往也易被人忽视。中医认为背部内连脏腑,如果背部受寒,抵御寒气的能力会大大下降,要多晒晒太阳。肚脐受凉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此外,膝关节处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对温度湿度都非常敏感,膝关节受寒易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问题。
小雪时节,穴位艾灸可健体
在小雪节气时,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穴位施以艾灸,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保健养生的作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陶雪芬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小雪节气的艾灸保健常用养生要穴——关元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艾条灸10—15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比较好的效果;艾条灸10—15分钟。
足三里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艾条灸10—15分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蒋晓春 通讯员 杨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