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列搭载50个集装箱,装载南京本地外贸企业汽车配件、生活用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尧化门站出发,经满洲里口岸驶向莫斯科,货值约295万美元。至此,南京中欧班列今年累计开行数量达到260列,提前76天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年开行目标。
汽笛长鸣,班列飞驰。在全球运力不足、物流不畅的背景下,昼夜奔驰的中欧班列满载货物从南京启程,联通欧亚、贯通东西,跑出了南京畅通国际贸易和扩大双向开放的“新通途”。
记者从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1—10月,南京中欧班列开行272列11116车,同比增长56.74%,年度开行数量创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增添新动能。
畅通贸易“大动脉”,年度开行数量创历史新高
“呜——”在南京尧化门站,汽笛声不绝于耳,“钢铁驼队”带货飞驰,不舍昼夜。
2014年8月,南京首开中亚班列,目的地是中亚五国;两年后的6月,从南京开往莫斯科的中欧班列正式运行;如今,南京—莫斯科以远班列、南京—蒂尔堡班列等多条线路纷纷开通,中欧班列越跑越远,成为贯通南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国际市场经贸往来、扩大南京国际“贸易圈”的重要通道。
“中欧班列具有稳定、可靠和高性价比的特点。”南京市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军介绍,目前,南京市多条中欧班列实现了班期化、常态化的稳定运行:传统中俄线路每周2班,平均时效20—25天;中亚线路每周1班,平均时效18—25天;去年新开通的南京到荷兰蒂尔堡远欧线路,每月1—2班,平均时效20天。
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及疫情影响,全球运力不足,国际货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物流运输受阻不畅,中欧班列发挥安全、稳定和高时效的特点,有力填补了国际物流运输的供需缺口。“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空运价格飞涨,海运价格也水涨船高且一柜难求,中欧班列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高效稳定的货物运输新通道,让生产的货物能及时出得去。”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
今年1—10月,南京中欧班列开行272列11116车,同比增长56.74%,不仅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开行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贸易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从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前10个月,南京市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398.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对俄罗斯、荷兰的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9.6%、6.5%。
班列产品定制化,创新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11月15日,整列29辆商品车铁路运输专用车(简称JSQ车)中欧班列,满载着261台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从南京尧化门铁路货场发出,运往欧洲国家。这也是我省发出的首趟新能源汽车铁路运输专用车中欧班列。
作为积极服务国家产业布局、响应汽车企业需求的创新实践,这趟从南京发出的JSQ型中欧班列空间利用率更高,运输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更有保障,相较海运时效提升一倍,相对班列普通集装箱运能增加超过74%,降低了车企综合运输成本,为开展新能源汽车出口运输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南京市班列公司深耕市场、创新模式,加大对南京市和南京都市圈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广泛挖掘企业外贸运输需求,积极开辟枢纽节点新线路,设计定制化班列产品,不断提升南京班列产品的丰富度和运输服务能力。
“疫情导致航运、海运运力缩减,运费大幅上涨,我们前期生产的液晶显示器、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大量积压,无法按时发运至欧洲,面临违约风险。”南京LG新港新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关键时刻,南京市班列公司精心设计物流运输方案,专门定制点对点的企业专列,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相关货代企业,随时满足企业的发货需求,保障产品准时、安全运抵欧洲。
在哈萨克斯坦,当地矿山开采需要用到从我国进口的研磨球原材料,如果不能及时供应,就会导致矿山停摆。哈萨克斯坦铜业有限公司联系南京市班列公司,希望能够尽快安排发运,后者第一时间协调组织专列,畅通物流通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援。
2021年以来,南京市班列公司共组织发运定制化专列超过70列,高质量保障区域内重点外贸企业货物运输服务工作,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助力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返程“带货”不空载,回程班列开拓陆路进口新通道
1月24日,载着货值2000余万元的进口货物,从远欧驶回的75008次列车顺利抵达南京龙潭铁路场站,实现了远欧班列的双向对开;
10月25日,一列从中亚国家出发满载货物的列车抵达南京龙潭铁路场站,成为首趟到站的中亚—南京回程班列……
为了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更加紧密,南京市不断优化班列去回结构,加大回程班列组织力度,实现从“有去无回”到“满载而归”的重大转变,中欧班列双向开行格局基本形成。
如今,南京市已开通德国汉堡、杜伊斯堡、诺伊斯至南京的远欧回程线路,以及俄罗斯回程线路和中亚回程线路。今年1—10月,俄罗斯—南京回程班列到达63列2569车;远欧—南京回程班列到达34列1376车;中亚—南京回程班列到达2列88车。
“南京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实现远欧回程班列周班化运作的城市,远欧回程班列每月4列左右常态化运行,为外贸企业打通了陆路进口的‘大动脉’。”王建军介绍,回程班列有了相对固定的班期,企业什么时候可以“进货”能做到心里有数,体验感更好,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把中欧班列作为货物进口的运输渠道。
“国外的消费品不需要经历海上的漫长等待和承受性价比不高的空运,通过中欧班列就能快捷到达国内消费者手中。”一家本地跨境电商企业表示,常态化回程班列越来越多,对南京发展跨境电商来说是个重要利好,班列直通优势让南京综保区(龙潭)成为辐射周边城市的跨境服务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
“铁公水”连通联运,多维通道构筑双循环链接枢纽
南京龙潭铁路中欧班列作业现场,在工作人员指挥和操作下,大型龙门吊来回移动,“钢铁臂”抓住火车上的集装箱高高吊起,稳稳放到货运卡车上,随后通过公路运输或经龙潭港水路,将回程班列带回的货物和商品送往各地。
南京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也是京沪铁路与长江深水航道的交汇点,拥有繁密纵横的高速公路网,具有承启东西、贯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畅通四海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南京市充分发挥铁路进港、水铁联运优势,统筹中欧班列、联运场站、港口码头等资源,积极拓展多维运输通道,提供丰富的多式联运产品,加快将龙潭港区打造成集装箱区域性中心枢纽,为南京中欧班列发展提供充足的通道连接和支撑。
去年4月,龙潭港区专用铁路投入运营,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开通中欧回程班列以及至上海芦潮、安徽、江西、浙江等地的铁水联运班列,构建起快速、便捷的物流大通道。“铁公水”联运的方式,让企业货物周转效率较水运提高近2倍,物流成本较公路降低近一半。
南京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志超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深耕市场、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通道优势,提升服务本地产业经济能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让南京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驮得更多、跑得更快、去得更远,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增添新动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凯 黄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