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新生社区张家造祖孙三代从军,他们在各自的青春年华,都选择了投身军营,献身国防。如今,孙子张子豪即将奔赴天津,去到新的岗位战位。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继续献身军营,把家中的红色血脉传承下去。”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对张子豪一家来说,却是“全家当兵、全家光荣”。张子豪一家三代人中先后有近10人参军入伍。
经过一段时间的入伍前训练,张子豪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就连眼神也变得坚毅而果敢。再次见到他时,记者发现了这个男孩不小的变化。从爷爷张家造在部队里负责后勤保障,到父亲张小号也去部队里当了兵,张子豪说:“我家三代人经历了中国军队发展的不同时期。三套军装不仅见证了中国军队的发展,更是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赤子家风,一心报国。三代从军家庭普遍传承着忠诚勇敢、崇德向善的优秀品质。
爷爷:当兵的探索之路
1972年,年仅19岁的爷爷张家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到辽宁省锦西县(现葫芦岛市)成为一名海军士兵。爷爷所属部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当时后勤工作处于停滞受挫阶段,许多行之有效的后勤制度被废弛,形成了部队后勤工作十分混乱的局面。面对这个局面,爷爷从不抱怨,在上级的指示下,在经历艰苦探索和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之后,实现了从传统后勤到大联勤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后勤体系的建全和联勤战略的实施,给战时海军部队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供应和技术保障,使得这支年轻的队伍茁壮成长并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候,部队还处于保密阶段,爷爷在服役5年后才回家探过一次亲。他的认真、勤奋也因此也得到了上级的嘉奖。“那个时候条件特别艰苦,但路是自己选择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咬着牙坚持下来。好男儿,当兵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嘛!”和孙子张子豪谈起当兵的收获,爷爷张家造云淡风轻的用几句话概括了他的军旅生涯。
父亲:当兵的坚持之路
虽然当兵又苦又累,但是爸爸张小号在爷爷的影响下却对“军营”心驰神往,尤其是看到爷爷穿军装那神气的样子,爸爸说从那时他心里就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暗自发誓一定要去当兵。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爸爸的坚持下他如愿穿上了那身绿军装,成为部队里的一名士兵。服役的那段日子里,手脚受伤是常有的事。一整天的训练,经常到晚上爸爸的手脚已是发紫肿胀、疼痛不已。为不耽误训练,爸爸一直咬牙坚持着,从没有拉下一节训练课,坚持完成了所有的训练任务。爸爸说,在早操、队列练、军体攀等的训练项目中,每当自己产生惰性思想的时候,他就会鼓励自己,以表现好的战友为榜样,说起就起、说练就练、说干就干、说打就打,努力磨炼自己的意志,面对各种困难,“挺过去、忍一忍也就过来了,作为一个军人就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父亲说,“当兵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他对我要求严格,同时又严于律己。他的同事战友都对他十分尊重并称赞不已。记得我小时候,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宏伟身影,长大上学后,他自然成了我前行的标杆。
我:接力从军传承精神
“当兵别怕苦,训练别怕累。”在进入入伍的集训前,爷爷叮嘱我。带着他们的期盼和嘱托,军人,这个值得人一生荣耀的身份使命终于传承到了我这里。像他们一样,我入伍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爷爷和爸爸那种牺牲奉献的精神,对我有很深的影响,现在我接过了重担,我将扛起这份责任。这是血脉传承的力量,也是时代尊崇的结果。
三代人,一样的追求、一样的信念、一样的情怀、一样的梦想,一直朝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如今,张家祖孙三代已经与军营结缘长达半个世纪,他们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身国防,与军队彼此见证着成长。对于军人,或许相比起外界霓虹闪烁,军营里的生活多了几分枯燥与寂寞,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的诗如云一般飘逸,而我的诗将如磐石一般坚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一名军人和军人家属是光荣的,也是需要付出的,张子豪一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军人家庭的无私奉献和拥军爱国的精神,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着小爱与大爱的真谛,温暖善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代从军家庭的光荣事迹在新生社区立起从军报国无上光荣鲜明导向,激励有志青年投身火热军营,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选择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在部队里奉献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