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大高校组织开展“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参与“江苏学生资助宣传大使”遴选工作,不断推进活动走深走实。
金陵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二年级的刘鸣、潘宁章 尤洪钰等三名同学,不仅完成了预期计划,还记录了他们的宣传细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宣讲过程的收获及思考写进了结案报告——《“苏乡永助”的灿烂阳光照进他们心田》,颇有见地。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金陵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苏乡永助,资助育人”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建邺高级中学及建邺区南苑街道泰山路社区宣讲江苏学子的资助政策。我们采用“体验+访谈”模式,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些好政策,精准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子和家庭,用微光点燃希望,照亮前程,实现梦想。
站在母校的讲台给学弟学妹宣讲政策
南京建邺高级中学是我(刘鸣,编者注)的高中母校,也是我们宣讲的第一站。
学弟学妹高考在即,时间宝贵,与老师协商后,“挤”课余时间,抽取了两个班级进行资助政策宣讲。我们在课堂调研时发现,了解这项政策的人很少,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我们开始宣讲时,他们并不在意,但后来越听越认真。有一名学弟与我互动时说,“我可能用不上,但可以告诉需要政策扶持的同学啊!”他的回答让我信心倍增,甚至说是大受震撼。我感受到了政策宣讲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普及,更是一种传递,传递着国家对“上学一个都不落下”的承诺。
于是,下午在另一个班级宣讲时,我们临时增加一个简短交流会的环节。我们把政策尽可能说得更接地气,贴近他们的生活,重点介绍如何在资助政策帮助下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当宣讲到“资助政策是否可以切实帮助到经济困难的同学”时,我的回答是“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说这句话时,我感觉底气很足,一是对政策条款的解读我很熟悉,二是我设身处地为学弟学妹考虑,这也是他们最关心的。三是作为推广大使,我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还要把“一诺千金”的信念传递过去。
就在我们宣讲结束,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身着白衬衫的学弟找到我,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开。我很惊诧,也很欣喜,我知道,哪一天,今天播撒的种子就破土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我们最希望看到的那个样子。
从社区广场发宣传单到精准“上门宣讲”
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泰山路社区,是我们宣讲的第二站,那里的居民和群众就是我们宣讲的对象。
社区工作人员热情地欢迎我们。我们开始发政策传单,对群众讲解我们的资助政策,回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之后,我们随工作人员来到会议厅,大爷大妈们早在那里等我们了,他们听得很认真,碰到听不懂的地方,拿起手机在百度里搜索。我站在后排,一个戴着党徽的大爷向我轻轻招手,“小伙子,你们好样的!”当我告诉他,这个政策是由政府部门发起的,我们在为其进行宣传,他浑浊的双眼来了精神,竖起了大拇指,会议结束后,他和其他人一起,主动向我们多要了一些宣传单,表示要把好的政策继续传播开去。
从广泛宣讲到精准传播,是提高效果的重要一环。我们决定从学校、社区的外围直抵家庭。通过前期的摸排,在社区的帮助下,我们与寒门学子面对面。
第一家的女孩参加了高考,刚刚接到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她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兴,对资助政策也不了解,我们说明来意,女孩先是有点尴尬,很快就接受了我们的宣讲。听得特别仔细,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们宣讲成员一一为她做了解释。女孩感谢我们的上门宣讲,一直把我们送到小区门口。
第二家是一个男孩,他的父母很早遭遇了不幸,由社区和他的一个叔叔对其进行着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悄悄告诉我,他一个人过日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有志气,社区曾为他募捐了一些家具和钱,他把家具收下了,却坚持把钱退了回来。平日,社区认识他的理发师傅不愿收他的理发钱,他坚持把钱留在台子上。
他也参加了高考。我们上门时专门为他带去了米和油,希望尽可能多帮助他一下。他听得认真,表示这个政策好,让他本来破灭的大学梦有了希望和转机。他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我们留给他的宣传单页。
他很敏感,用极低的声音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参与资助政策的人,会被用来宣传吗?然后会上台当众领钱吗?!”我马上想到社工之前讲过的故事,隐约明白了他的顾虑和不安,我用缓和又肯定的语气告诉他,放心吧!政策是透明的,操作也是规范的。
成全别人历练自我让宣讲闪耀光芒
这段时间的宣讲让我们收获颇丰,对于我们,何尝不是一次历练和成长。
一个好政策从萌芽到落实,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辛劳。好事做好,重在落实到位,我们青年学子加盟和助力,是把主血管的政策利好,通过毛细血管到达更深处的肌理。
在这个“最后一米”的宣讲中,我们也有许多思考。如何高效找到那些最需要资助的人群?他们最容易接受哪种宣讲形式和资助方式?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青少年阶段,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例如贫穷、疾病,天灾,乐观一点的看,这种磨难是人生的财富,但如果过于沉重,可能压垮一个人的生活,碾碎他的梦想。政府部门出台资助政策的初衷也正在于此。但每个人都有自尊,要“面子”。我们的宣讲是否考虑过他们的接受度,政策的执行是否真的顾及他们的内心?我想到了那个向我们鞠躬致谢的白衣少年,想到送我们下楼的准大学生,还有那个困境男孩问我的那句“当众领钱吗?”
宣讲之路山高水长,任重道远。既要依照政策进行宣传,也应让宣传充满人情味。对于那些正在接受生活磨难的人来说,我们的宣讲一定是“雪中送炭”,决不能“雪上加霜”。好政策,让他们暂时卸下沉重的负担,稍稍喘上一口气,一定有温暖的能量,充满人文关怀,那么如何执行才能让它闪耀出人性的光泽?
这,也是留给我和我们团队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