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4日南京讯 (记者华诚 通讯员姚佳佳 王怡甜)眼前的“大男孩”蒋晨,看上去沉稳干练,语速不疾不徐,用尽可能通俗、简约的语言向记者描述着他的工作。很难想象他还有“铁血战士”这样的称号,素衣包裹下的身躯里蕴藏着怎样的能量与爆发力?让我们走近这位南京圣和药业研究院分析部部门长,听他讲实验室里鲜为人知的精彩乾坤。
沿着化学之路走入医药之门
1989年出生的南京男孩蒋晨,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都安排得井然有序。从小学读书起步,到就读南航附中初中部,再到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读完高中,他不负众望,如偿所愿考上了大学并无缝衔接考上南京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五年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生涯。
20年的求学生涯,作为化学老师的父亲是他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也培养起他对化学这门学科如此浓厚的兴趣。读博的第二年,蒋晨与同样是化学专业的山西女孩喜结连理,他们的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化学之家”。2017年,28岁的蒋晨从南京农业大学顺利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经由南农大理学院院长亲自推荐,入职南京圣和药业,成为一名从事药物质量研究的普通分析研究员。一年后,小两口的孩子出世了,蒋晨升级做了爸爸。
回眸他的求学、择偶和组建家庭的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人生大事,件件安排得精准到位。不紧不慢,蒋晨赶在而立之年前,经过较短时间的热身和磨合,完成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华丽转身,成功站在了事业赛程的新起点。
蒋晨近乎完美的履历堪称经典,在那些为子女考学、就业、择偶、生娃操碎了心的父母眼里,绝对可视为标杆和榜样。
分析实验室:开启另一场马拉松比赛
蒋晨上班的多数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而这里其实是另一个赛场:新药研发的一线。
鲜有人知道,一个新药的上市要历经马拉松式的接力赛和淘汰赛,最后靠细致、悟性、耐力和实力赢得这场比赛,当然,也不排除幸运的成分。如果把疾病比作是一把锁,靶点就是锁芯,靶向创新药就是专有的钥匙。药物化学科学家首先要找准靶点,通过各种合成途径和手段,得到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某种生物活性的一系列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存在着活性不高、化学结构不稳定、毒性较大、选择性不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等缺陷,则需要对其进行化学修饰,使之成为综合药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最理想的目标化合物。这是现代小分子新药研究的“第一捧”。
在“第一捧”完成后,需要将交接棒传给药学模块进行进一步地开发,工艺科研人员设计出科学经济的合成工艺路线并对化合物进行放大研究,同时基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合理的盐型和晶型,制剂科研人员设计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处方工艺以及合理剂型;分析科研人员经过系统的质量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性,最终研究出满足患者需求的新药。
在这个过程中,蒋晨所在的分析部门则需要利用色谱、光谱和质谱等分析手段开发合适的分析方法,根据指导原则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考察药品的质量,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从药学层面来保障临床以及上市后病人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同时相关质量研究的结果又支持原料和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不断地提升药品的质量。
这些药品最终要经过漫长数年的临床试验阶段,来证明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般在三期临床试验结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申请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系统地评价,最终才有可能成功上市。
新药的研发耗时费钱,一个新药的出世,是中国无数制药工作者辛勤的付出。他们坚持不懈,终日在实验室内与仪器设备、实验方案相伴,从数据中探寻健康的奥秘。每一次失败过后,都要勇敢地爬起来,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向前。一棒接着一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而我们的“大男孩”在这样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坚持着他的追求。
企业文化成就他的开挂人生
大家都说蒋晨是名福将,蒋晨也说自己很幸运,进入南京圣和药业就遇到了职业生涯的贵人。他们不仅是自己的好领导,好同事,也是人生的好导师,特别是企业内部“传、帮、带”的优秀传统,让他很快融入了集体,从生手变成了骨干,并很快给予了他独当一面的机会。圣和为新人构筑了“力出一孔”的工作氛围,项目带头人冲锋在前,以身作则,严谨入微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深深感染着蒋晨,并内化成他的战斗力。
2019年4月单位举办的篮球比赛中,蒋晨意外受伤,左脚跟腱断裂,医嘱他要卧床百天。然而时间不等人,公司的非那雄胺片项目7月就要迎接研制和现场核查,而他是这个项目的分析骨干。6月份,他刚刚能下床,还没有痊愈,就拄着双拐,套上跟腱靴返回了自己的岗位。在紧接着的核查中,蒋晨主动对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查组的专家组组长夏老师,协助项目组顺利通过核查,完成项目节点。2019年底,非那雄胺片通过一致性评价,也使圣和成为全国第二家通过该品种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宝贵时间,公司也为他颁发了“铁血战士”以及“致力创新”称号的荣誉证书。
五年的锤炼,蒋晨的事业迎来新的时刻,他接棒甲磺酸瑞厄替尼片药学模块的项目经理,并升任南京圣和药业研究院分析部部门长,同时受聘中国药科大学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导师。目前甲磺酸奥瑞替尼片项目已完成NDA申报,并已通过了生产与研制现场核查,有望在2023年收获新药批件。
蒋晨每一步走得都踏实稳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自己的职业生涯。他说,眼下要做的是沉住气,正视与一流药企药物分析的差距,从理念、技术、设备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厚积而薄发,鼓足勇气“闷”头追赶上去。
33岁的蒋晨儒雅淡定,举重若轻,一切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