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健
通讯员 陈国发 刘飞飞
“荷花塘人流量较大,请广大游客小心脚下,谨防跌落。”
陕西商洛商南县试马镇红庙村,流传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此试骑宝马的故事,当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村庄资源禀赋,打造了北宋农耕文化体验园和荷花塘休闲、鲜果采摘等功能区,成为周边城市、村镇居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红庙村村民宋叶元,目前担任荷花塘片区管理员,来回穿梭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他说,眼看着村上景色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他也想在每月2000元“景区工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办个农家乐。
他说,他们已经开过“家庭会议”,在广州工厂打工的儿子即将回来,和他一起张罗。
搞农家乐,同村村民刘发兵已经先行一步。他收拾了自家房屋和院子,一楼全部做包间,家人全部住楼上,院子里搭个凉亭,大门上再挂个“荷塘居”灯牌,正对村上“核心景区”荷花塘,非常醒目。
他说,早前他一直在广东和苏南工厂上班,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母亲身体不好,他就先回来了,准备找机会再发展。这两年,家门口的水塘变身荷花池,村庄也成了“网红村”,他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办起了“荷塘居”农家乐,目前已有7个包间,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全部爆满。自己家人忙不过来,他又喊了村上4个帮厨,底薪2500元,平均一个月能拿四五千元,“我们一起致富。”
试马镇党委书记吴海兰说,近年来,南京市和溧水区积极支持该镇农旅融合项目发展,受帮扶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试马镇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来自东部地区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山下“网红村”红利不断,山上茶园“一杯茶”也持续飘香。
7月28日,溧水区新一批农技专家抵达商南。在他们持续不断的帮扶下,“商南白茶”的品牌已经越做越响。
“白茶是绿茶的一种,因叶面绿色略浅而得名。这一坡面的地,去年才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种的都是新品白茶黄金叶。新茶氨基酸含量更高、口感更鲜爽,产品附加值和给村民带来的收益也比种老白茶更高。”伫立山顶,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场负责人熊涛对记者说。
“新品茶树在哪?”“就在那一垄垄黑色遮阳网里!”熊涛说,茶树新品种热不得、冷不得、旱不得、涝不得,必须专业栽培才能有效成活、尽快丰产。为此他们在山上建了蓄水池,在每一片茶园里装了喷滴灌设备,“水龙头一开,整座山的茶园都能得到灌溉。”
在前往沁园春茶业设在山顶的游客品茗中心路上,记者看到一套气象观察装备。熊涛说,它们实时观测山地小气候变化,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我们都会及时得到信息,并加强种植管理。
“智慧茶园系统的建设,得益于南京市和溧水区为我们带来的苏陕协作资金和人才、技术支持。”熊涛说,“智慧茶园”还有很多“秘密武器”不在茶山,而在山下的茶苗育种基地。
沿着刚刚上山的道路,记者又来到山下。车子开出十多分钟后,来到多个钢架温室大棚前。说是大棚,其实比标准化厂房还宽敞,只是钢架外覆盖的是保温塑料布;钢架内,育苗床整齐排列,自动水帘滑轨安排在它们上方,触碰开关,即可实现自动浇水,悬挂在过道中央的温湿度显示大屏时刻变化着信息。
随着自动水帘滑轨的移动,记者还发现鼓风机、电暖气片、空调,以及自动闭合张开的遮阳布和天窗。熊涛说,他们都是用来调节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的,“我们在这里可以一年四季进行育苗,手机上的App可以一键直连这里。我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商南的好茶种出来、卖出去,大家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溧水区对口帮扶商南县联络组成员、商南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马骅骝说:“近年来,苏陕协作资金已投入2000余万元支持沁园春公司等5家茶叶龙头企业,主要用于茶叶种植基地、茶叶加工厂、智慧茶园等建设,助力品牌打造,帮助产品销售,2021年帮助销售近1亿元。同时,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2000余户脱贫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