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吃”进垃圾,“吐”出有机肥 滁州土生蚯蚓每周250万条来南京
2022-08-04 15:05: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吃”进垃圾、废弃物,“吐”出有机肥,有人觉得它恶心,有人把它当成宝。在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万郢村的一片农田,别看上面种的是玉米,其实泥里养着数不清的蚯蚓。别觉得“异怪”,这片田里的蚯蚓每周约有250万条运往南京。

记者 陈燕飞

夏天早晚都要给蚯蚓“浇水”

在万郢村徐郢组的田间,260多亩土地被整理成为500垄蚯蚓床,每一垄长约50米。只见每垄蚯蚓床边上都有一条软水管。蚯蚓怕热又怕冷,每天早上5点开始,这里的工人就要早早地过来给蚯蚓“浇水”降温,这个浇水工作一直要干到上午10点之前。等到下午4点以后,浇水工又开始忙碌起来,直至晚上七八点。

“蚯蚓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5-26℃。超过30℃,蚯蚓的活动力会明显减弱,33℃以上2-3小时内就会死掉。”滁州景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杨浩鹏告诉记者,最近天气炎热,每天早晚必须浇水降温,此外蚯蚓床还要盖上一层纱网用来隔热。“10点以后的水不能浇,水本身就有温度,会直接把蚯蚓热死。”

蚯蚓是勤劳的地下工作者,它们的消化系统能分泌多种酶,可以把吃进去的废弃物迅速分解,转化成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经排泄后成为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万郢村通过村企联建模式,以安徽科技学院的研究成果立项,2021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初期一次性投入3万斤蚯蚓苗。

蚯蚓产卵到孵化大约20天,再过20天长成6-10厘米长的成品。“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强,现在田里大概有6万斤的蚯蚓成品。”杨浩鹏介绍说,喂养蚯蚓,冬天14-20天一次,平常7天一次,每次喂食时“上料机”要在蚯蚓床上来回铺撒饲料。

主要市场在南京和滁州

在不远的钢结构大棚内,几个工人正在用铲子将地上的泥一个个分装到盒子里。工人告诉记者,从蚯蚓床取出来的蚯蚓通过工具筛出来,装到盒子里,然后再装上泥土。这些都是要运到渔具店的。

蚯蚓的经济价值主要有三个,一是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二是可以卖给渔具店作为鱼饵,三是可以入中药,也就是“地龙”。景航农业养殖的蚯蚓主要还是作为鱼饵售卖到渔具店。

“我们的蚯蚓鱼饵市场主要在滁州当地和南京六合,每周要往南京送5万盒左右的蚯蚓成品。”杨浩鹏算了一下,一盒蚯蚓约40-60条,按平均50条/盒算,5万盒就是250万条。“南京每年有150万斤的蚯蚓需求量,市场很大。”

据介绍,该公司的“蚯蚓项目”分期建设,一期建成后形成年产蚯蚓2000吨、蚯蚓粪7万吨的生产能力;二期建成后形成有机肥5万吨的生产能力。

“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能养,养殖时还得注意蚯蚓的密度,喂食也不能过剩,避免因为密度过大导致缺氧死亡。”杨浩鹏告诉记者,目前蚯蚓产出的有机肥仅限于内部使用,他们正在复制养殖场地,需要这些蚯蚓产出的有机肥调配土壤,然后再扩大养殖。

小蚯蚓牵出生态产业链

蚯蚓可以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外地传统蚯蚓养殖一般只使用牛粪,我们这个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用生物处理了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改善有益。”杨浩鹏介绍说,他们选取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秸秆、畜禽粪便、污泥,污泥是无害的、不能含有工业废水、水分含量充足。去年9、10月份以来,处理了约3万吨秸秆、2-3万吨污泥。

别看蚯蚓小,但它们浑身是宝,蚯蚓大快朵颐,消解了垃圾,排出有机肥,变成营养土。这些营养土,又是园林绿化市场的抢手货。在小小蚯蚓的牵动下,不仅形成了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乡亲致富。

一亩地,蚯蚓能产生1万-1.5万元的利润,蚯蚓生产的有机肥也能有1.5万-2万元的利润。这家从事蚯蚓养殖的企业在村里生产一年多以来,不少村民来这里帮工,“每天工资有200元,一年7万多。”这样的收入让村民娄书清很满意。

据悉,景航农业需要常年工约十人,临时工有二三十人,都是附近村民,工作内容也不复杂,浇水、喂食等,年收入从两三万元到七八万元不等。小小蚯蚓,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大实惠。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