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捏泥成“团虎” 匠心送祝福
2022-01-13 12:49: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何斌在工作室内捏制“团虎”。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谷文俊 邓露洁摄

何斌设计制作的泥塑“团虎”。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谷文俊 邓露洁摄

编者按 辞旧迎新,佳节将近。挂花灯、剪窗花、贴门笺、捏泥人……在南京市,不少非遗传承人大显身手,结合年节习俗,推出一件件虎年主题的非遗作品,为虎年新春更添吉祥喜庆氛围的同时,也让非遗技艺与传统年俗在当下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本报今起推出“秀非遗技艺,迎虎年新春”栏目,聚焦“非遗闹新春”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外形圆润小巧,神情憨态可掬,色彩饱满艳丽,头顶还有象征虎的“王”字头纹——这一组名为“团虎”的泥塑,正是“南京泥人”省级传承人何斌设计制作的虎年主题泥塑。春节将近,何斌也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忙年”阶段,一团团陶土在他手心捏制成型,经过烧制、上彩后化身一只只虎年泥塑,将非遗技艺与传统年俗送进千万家。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何斌的工作室内,只见不大的空间里,四处分布着一组组半成品、成品泥塑以及陶土、工具等材料。工作台前,何斌伏案而坐,在灯下进行着泥塑“团虎”的制作。

掐一团紫砂泥,在手心搓成椭圆形,作为“虎身”,用木制工具滑子在一端修整出“虎头”;捻取数粒黄豆大小的土,点于“虎头”之上,用圆柱依次按压出“虎眼”“虎鼻”;再取两小粒土对称置于顶部,修整出“虎耳”;随后在头顶刻出“王”字头纹……短短十几分钟,一只“团虎”便在何斌手中成型。

今年45岁的何斌,是玄武区省级非遗项目“南京泥人”的省级传承人,扎根泥塑已有20余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发展至汉代已成为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南京,自明清时期起,就有泥塑玩具出现。20世纪90年代,何斌开始学习雕塑技法与传统泥人制作技艺,先后在无锡宜兴等地学艺,于2015年成立南京江南泥人研究所,专研泥人传承与发展。

“南京泥人属于典型的南派泥人,与北派‘泥人张’的写实逼真风格不同,有着独特的‘文人意趣’。”何斌介绍道,在南京泥人中,许多作品融入了戏曲、年画、民间故事等元素,其中不乏“手捏戏文”等表现形式,通过塑绘合一的制作手法,使其在泥塑形象之外,还有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之意。

与人物造型泥塑作品不同,动物造型泥塑,在南京泥人行当中被称为“四脚子”,意为“四只脚的动物”。在捏制时,如何保留神韵、凸显特色是关键。何斌也曾参观展览、翻阅书籍构思造型,最终决定在“团虎”设计中融入“布老虎”这一民间形象。捏制完毕后,“团虎”需经过近一周的时间风干水分再进入窑内烧制;冷却后,还要逐一为每一只“团虎”上彩,从制作到成品,需要小半个月时间。

泥塑“团虎”一经推出,在市场上收到不少好评。从去年11月起,何斌就开始筹备虎年主题泥塑订单,随着年节将近,更是进入了“忙年”的时段,每天要制作数十只虎年泥塑。除传统泥塑外,今年何斌将新材料引入了南京泥人制作,以超轻黏土设计制作了一组虎年主题文创,命名为“壮壮”。记者了解到,这一材料具有色彩丰富、速干、易定型、免烧制等特点,缩短制作周期的同时,也降低了操作门槛,尤其受儿童欢迎。

以产业化支撑非遗发展之余,身为传承人的何斌也致力于南京泥人的传承发展,除带徒弟外,他还积极开展兴趣班进行公益教学,目前已培养出3名区级传承人。在玄武区文化馆的支持下,何斌录制了教学小视频,借助玄武区文化馆云课堂平台线上传播泥塑文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泥人,让这一门非遗工艺在当代拥有鲜活生命力。”

通讯员 王珊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露洁

标签:泥人;泥塑;传承
责编:王宛璐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