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六朝古都的“青春之歌”
2021-10-25 09: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市民沉浸其中,感受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本报记者 陈俨 摄

市民沉浸其中,感受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本报记者 陈俨 摄

10月21日上午,来南京出差的深圳某VR全景企业负责人欧阳效财刚一抵宁,就拎着两个行李箱上了地铁,直奔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听说这里有大型展会,我先来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内容。”

展览中心内,2021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正在进行。2.1万平方米的场馆被划分为五大板块,光影交错间,动作捕捉、云渲染、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前沿应用集中亮相,十多场重点论坛、新品推介活动轮番上演。

欧阳效财没有白跑。他和一家从事三维建模的企业负责人相谈甚欢,互加微信。从展商到观众,都在为南京投票。为期三天的2021南京融交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8家主体参展,观展近3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近8000人。

这一票不光投给南京,也投给机遇。早在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科技融合经过多年酝酿,正式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并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完善全国文化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定期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去年底,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技术、资本、人才,都在涌向这块新兴的产业热土。

未来,这块热土将呈现出什么现实模样?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百花齐放?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南京。

让企业第一个想到这里

“十年磨一剑”,10月21日召开的“第四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这样回顾我国的文化数字化历程。

从2012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到去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近十年努力,文化数字化从工程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一次质的飞跃。”高书生说。

其间,我国在2013年启动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南京没能赶上首班车。但在那一年,南京率先出台《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国内各省市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第一份专项规划。

次年,南京就以最高得分跻身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基地,并逐步探索确立了江北研创园、建邺高新区、南京无线谷、新港开发区、南京数字出版基地等分基地,形成一条纵跨长江南北、紫金山内外的城市“文化外环”。

与此同时,连续举办了九届的中国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也在201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并在当年成功举办。从“文交会”迈向“融交会”,一字之变,南京准确切中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从这个角度上说,南京落实文化科技融合的具体行动,比《指导意见》还要早一年。

如今,文化科技融交会已经成为文化企业展示数字应用成果、科技型企业秀出创新应用技术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数据显示,前三届文化科技融交会累计服务各类市场主体3000余家,达成交易300亿元,接待行业观众超5万人次。

比数据更直观的,是企业对展会的愈发看重。位于玄武区的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两年选择在融交会上发布新品。去年,该公司全球首发了柔性透明光膜。今年的融交会上,达斯琪再度亮出“升级版”:光场成像技术形成不需要介质承载就可裸眼观察的3D影像,实现真正的空气成像效果。“融交会已经成为行业年度盛会,我们把最新的科技和理念都放到这里首发,就是想让同行和用户们看到。”该公司行政人事总监史国强说。

组团参展的深圳南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企业中,深圳慢物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是首次来到南京。企业带来的新式小楷笔,研发历时三年,将毛笔的笔头和自来水笔的墨囊巧妙结合,上市一年卖出10万支。企业负责人刘佳星说,“这次来南京参展,主要想先感受下行业氛围,看看国内其他同行都在做什么。华东市场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板块,这次来打个前站。”

让业界提到文化科技融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南京。企业的主动选择充分证明,连续四年深耕文化科技融交会,南京做对了。

“南京元素”闯天下

一项千万级投资在2021文化科技融交会期间引发关注。备受年轻人追捧的B站运营方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一部名为《飞吧!篮球》原创国漫番剧投注,该剧的制作团队,来自南京灵瞳影视动画有限公司。

行业龙头的信任,源于《飞吧!篮球》尚未开播,其先导片就已在B站上获得92.6万的播放量,2.8万次的追番。篮球评论员苏群提供解说配音,热门综艺《乐队的夏天》乐队献唱片头曲,三渲二和真人动作捕捉技术运用,这样的配置让不少网友在弹幕中催更。明年10月,该剧第一季共12集正片就将在B站陆续上线。

灵瞳动画运营总监李雨羚告诉记者,《飞吧!篮球》以南京为剧情发生地,为了突出城市特色,制作团队遍访南京多地取景,新街口、颐和路、南京眼等地标将在剧中出现,南京方言、南京美食等也会穿插在台词、插曲和剧情中。“国人对篮球动漫的印象依然停留在《灌篮高手》,这是国漫尚未深入挖掘的题材领域,我们想让国人看到南京动漫的力量。”

守正创新,开拓进取,近年来,南京企业在文化科技融合“试验田”上大胆拓荒。走进南京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展区,深赛科技的体育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每日产量20万条;咪咕互娱推出全国唯一一款获得中国空军授权的歼10、歼15、歼31模拟驾驶自研游戏;超级芯带来VR党建工作站、VR科普安全站等多个产品……此次融交会上,南京市本土参展企业达317家,占据半壁江山。

这背后,是南京早在2017年就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4+4+1”主导产业体系,连续多次把“文化+科技”写进市委1号文,着力打造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

诞生于2016年8月的南京青臣创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几乎是踩着这一鼓点前进。2017年获批南京市高层次创业人才企业,2018年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成立智能与超感观实验室,2020年进入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旗下的数字视觉项目遍布南京、北京、上海多地,工作人员王晓尧告诉记者,团队成员几乎全是90后。

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但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中,南京企业仍觅得先机。“过去两年,市场开拓一度陷入停滞,但也让技术团队得以沉心打磨技术,强势反弹。”南京霍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琰琰说,他们主打的虚拟直播技术,在国内线下发布会陷入停摆的背景下异军突起,凭借和三星新款手机的虚拟发布会直播合作一炮走红,目前已经积累了哈啰出行、TCL、58同城等多个项目案例,“说是因祸得福并不过分”。

今年上半年,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2.67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29.2%,比2019年同期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长13.9%。数字出版、动漫、多媒体等16个文化新业态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呈现两位数增长。此次融交会期间的一场文化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共促成39个项目签约,投资金额达161亿元,南京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古都洞见新风向

手指轻触大屏,一条关于齐白石的艺术家年表时间轴跃然眼前,上面包含了他93年人生的所有大事记,再打开“五出五归”示意图,地图上的每一个按钮背后,都有大量作品信息。雅昌艺术数据业务总经理兰岚介绍,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现有资源总量超4800万,包括22个大类的超1200万件艺术作品,超18万位艺术家和5万多个艺术展览等,为数据可视化、知识图谱等多维度呈现提供了支撑。

几十米外的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成果展区里,江苏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库》,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纸书数字化,依托古籍文献、学术研究成果、知识条目等建立立体化知识系统。“数字中国大运河文化数字资源库”则集成了运河历史文献、研究著述、地图、图片、遗产管理监测数据等资源,构建知识图谱,建成新型专业数据库。

这两个展区,巡馆的中央和省市领导均予以重点关注。尤其是近两年的融交会展区设置,向外界释放的信号越来越强烈:文化系统的数据建设势在必行,并且已在深入推进。

去年“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发改委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中宣部文改办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提出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服务及应用体系,面向全社会开放。

高书生认为,文化大数据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可持续基础性工程,是文化领域的新基建。“这不能只靠单兵突进,而是要大兵团作战。要发动文化全战线,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互动,以及行政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全面实施。”

作为国内唯一“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已经付诸行动。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推出的文学之都数字地图“探秘文都”小程序,将遍布南京城的文化场所,按照景、馆、书、剧、店的分类标注在地图上。集团旗下南京创意中心负责人王文溪说,该项目于去年初立项,先后投入200多人的团队查阅资料、现场考察,首批上线500个点位,用户身处南京任何地方,都能用手机查看附近的文化场所,并了解详细信息。

看起来浩大艰深的工程项目,带给人们的文化普惠却是可感可触的。这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最终奥义,也是南京打造城市特质的新的突破口。

文化科技融交会,正为南京打开这一突破口。(本报记者 董 翔)

标签:文化;科技;南京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