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创新领动区域脉搏,14个合作项目“花”落六合
2021-06-25 15: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5日南京讯 6月23日上午,2021南京创新周“智聚六合创赢未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峰会在六合区举行。此次峰会由六合区委区政府主办,六合高新区、区科技局、南京博岭节能环保研究院联合承办,省科技创新协会、省科技镇长团六合团协办。会上,六合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头部企业合作共建的2个创新项目完成签约,7个科创产业类项目、5个新研机构合作项目落户六合。

“我们希望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与高校院所、新研机构深入对接,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六合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区上下将更大力度融入南京创新布局,牢牢把握新兴产业风口,持续深化项目合作共赢,围绕全市重点打造的八条产业链,切实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让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深度布局“太空经济”,发力拓展新赛道

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通用航空产业等领域成为“太空经济”热点。今年创新周期间,六合围绕航空航天、卫星导航等领域产业动作频频。6月21日,多个北斗产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签约。6月22日,在六合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嫦娥深空探索南京研究院项目签约落地。

在本次峰会上,六合区签约落户航空复合材料构件成形技术与装备、高压管路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创新两个项目,深度布局航空航天产业“淘金”。“航空航天产业链复杂,研发周期长,通过政府层面的规划、协调,我们依托高校创新资源和‘大厂大院’,快速形成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六合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两个项目背后均有南航的科技“身影”。

据了解,这也是六合区与南航签订共建国际创新港合作协议后,首批落地的产学研项目。在6月19日南航国际创新港建设启动仪式上,南航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介绍,创新港将构建“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大平台、集成攻关大平台、产教融合大平台、创新创业大平台。

逐梦航天,六合俨然走上了新赛道。六合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将加强与南航等高校的合作,在布局航空航天产业、做好“飞天”文章的同时,加快打造六合国际创新港,高质量建设校地合作示范区,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做好“落地”文章,让更多创新活力成为发展动能。

瞄准“高精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翻出此次峰会签约项目榜单,不难发现六合正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力。

在签约项目中,除了区域性中心总部,还有风力发电新能源投资区域总部、地热能源赋能城市建筑供暖供冷系统等新能源项目;在新材料领域,汽车结构轻量化、环保新材料及环保装备研发生产项目密集落户;西门子融合数字化赋能中心、数字农业经济示范基地等项目则聚焦制造业和农业“数字化”转型。此外,围绕“大健康”领域,六合区也在此次峰会引入了精准医疗早期诊断项目。

瞄准“高精尖”,六合用科技赋能产业,抓住行业“风口”,加快推动关联产业集聚,着力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全力打造产业“高地”。

以节能环保为例,六合节能环保类企业总量已超300家,形成了以蓝深集团、赛莱默等企业为龙头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为产业腾飞积蓄强大动能。三年来,南京国河环境研究院、南京博域环保技术研究院等10家环保类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六合高新区,使得六合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水处理技术、环境综合管控等方面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不断推动六合节能环保领域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

新研机构纷纷落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学术与产业是被一条‘峡谷’分隔的两座大山,建设新研机构是跨越‘峡谷’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专题报告环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郜军一语道破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方向。此次,六合一连签下5个新型研发机构合作项目,校地“转化牌”越打越强。

“南京工业大学的学科布局与六合区的产业布局高度契合,近年来,双方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南工大技术转移六合分中心、南京资环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发研究新技术项目400余项,打造了校地融合发展的典范。”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说。

全市持续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以来,六合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势头良好,总数不断壮大。六合高新区在“大棋局”中,以“新研之家”为平台,持续瞄准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引进顶尖人才、高水平机构,不断提质增效。目前,园区已累计吸引23家新研机构“安家落户”,高质量创新发展动能澎湃。在由六合区政府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合作共建的南京融众环境工程研究院,经过近3年发展,今年1-5月营收已达750万元。目前研究院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件,正在申请专利15件,并孵化出了13家企业。

科创成果成长孵化,需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六合区也通过大力培育科创载体,不断完善与创新需求相适应、与主城环境相协调、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六合创新创业。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在涌入六合与市场“共舞”。(杨霄李凯)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