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金陵古风第一村”王家古村 唤醒古村记忆
2020-04-14 10:32: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宛若古朴水墨画卷的佘村。 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希摄

编者按:4月7日,江苏省公布首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南京市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共有13个村落“上榜”。13个村落为何能够进入首批榜单?这些村落又承载着怎样的乡愁记忆?本报今起开设“解码传统村落,讲好乡愁故事”栏目,逐一探访13个古村落,为读者呈现这些传统村落的历史与未来、保护与传承。

近日,江苏省住建厅公布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江宁青龙山脚下佘村社区的王家古村榜上有名。对于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榜单意义非常:它肯定了村子的保护与发展方向,也为村子的未来发展带来政策机遇。重塑田园风光,留住乡村质感,佘村社区王家古村踩着岁月流光,踏歌前行。

挖掘:梳理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众多观光客

落花格窗装点的明清古建筑群、水墨画般挥洒的阡陌风光、淳朴欢庆的佘村锣鼓……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的王家古村环山抱水,文化遗产丰富,在民间有“金陵古风第一村”的美誉。

4月11日,记者探访烟雨笼罩下的古村,在游客中心拿一份导览图,按图索骥打卡最受游客喜爱的“寻访”路线——佘村“七古”。所谓“七古”,是指村里的古祠、古铁、古宅、古花、古井、古树、古窑,每一个都有数百年历史,且对应着历史典故。

村中心三茅宫西侧,明朝遗留的古井是游客热门打卡点。古井井圈上有内凹龛状二处,一处刻“井泉龙王之位”;一处刻“大明年间为一源泉,至大清甲申年改置为井”。

古井正对着村民潘陶香家门口,她告诉记者:“过去没通自来水,整个村的人都到这儿打水,叮叮咚咚热闹到天亮,现在是游客来打卡。井至今还在用,村里人每年6月做黄豆酱,必须用这个水做出来才是那个味儿!”她说。

热门“寻访”路线走红的背后,是古村发展思路的转变。这些年,为了保护古村落、守护山水资源,佘村相继关闭了石灰窑、矿坑……曾经的“矿山村”忙起了“考古”。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姚远说,古村落既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文化的认同所系,对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这一观点在佘村得到生动印证。随着村里的历史文化遗迹一个个被挖掘,《佘村故事》《佘村志》等整理完毕,古村落的前尘往事打开“闸门”,喷涌着重回后人眼前,不仅吸引观光客,更让村民们充满认同感与自豪感。

村里老年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乡贤们主动参与到古建筑修缮中来;老干部陈光春召集老同志组建锣鼓队,让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佘村锣鼓重新响了起来。

历史“活了”,经济也活了。村子里,农家乐炊烟袅袅、新引进岳群青民宿开始试营业……数据显示,2019年的佘村,累计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越来越多佘村人愿意在家门口创业。

抢救:保护古建筑群,边回购边修复

“七古”中,古宅、古祠——潘氏住宅、潘氏宗祠是村里最具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但也是最棘手的古村“抢救”工程,考验街道、社区智慧。

推开潘氏住宅的木雕大门,记者一脚跨入古宅深院,故人已四散离去,庭院里唯留屋主当年栽下的牡丹,静静绽放了300余年。

史料记载,明末,潘氏始祖为躲避战火由河南迁徙至佘村。顺治初年,巨商潘恒才耗时17年建成“九十九间半”。建筑既有徽派元素,又融入南京地方特色,端庄大气。目前仅存的六十六间因战火、火灾、年久失修等原因,已出现损毁甚至坍塌。

就着灯泡的橘色光源,古建筑修复人胡白生和同事们正用石灰拌着稻草粉,一点点往墙上抹腻子。他说,这是古建筑修复的“老配方”,“修旧如旧”要尽可能使用老材料,复活“老工艺”。“我们2017年就来的,断断续续干了三年,人最多的时候30多人,古建筑修复急不起来。”胡白生说。

佘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程静说:“之所以‘断断续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古宅继承人众多,协调难度大。”

再不修就来不及了——社区调整思路,提出货币补偿,将继承人的产权收归集体再修缮,为了不耽误进程,佘村采取“回购多少、修多少”的模式分步推进,总投入1600多万元。“目前修缮已完成八九成,估计还有半年时间完工。”程静预测。

据介绍,潘氏住宅修缮完工后,社区将其打造为“金陵古风第一村”的旅游名片。目前已经修缮完工的潘氏宗祠被开发为“村史馆”,计划在9月份向市民免费开放。

传承:出招留人,做旺古村的“烟火气”

保护古村落不但“见物”还要“见人”,圈起来保护的古村没有灵魂。为避免村子“空心化”,佘村继续探索。

今年65岁的潘建中祖祖辈辈都在佘村繁衍生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家会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2017年,潘氏住宅启动修缮,工程设计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实地勘探时提出,紧邻潘氏住宅的约1500平方米村民自建房严重影响了古宅风貌展示,最好拆迁安置,潘建中的老宅就在其中。社区征得村民同意后,在村集体资产闲置牛棚、仓库的位置新建了一批新中式风格小楼,给相关村民等面积置换。

2018年5月,潘建中老两口搬进新家。古朴的青砖镂空院墙外,粉嘟嘟的晚樱亭亭玉立,蔷薇缀满花骨朵、蓝色的玛格丽特菊摇曳身姿……“一到节假日就有游客来我家拍照,多的时候一天有一二十批,我都成宣传员了。”潘建中乐呵呵地说。

居民离乡,很大程度是因为农村环境差,改善环境才留得住“烟火气”。老房外立面出新、铺设雨污管网、建停车位、打造旅游A级厕所……这些年佘村社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与青山绿水相映衬。

打开思路,还要让村民在家门口的挣钱机会多起来!除了旅游业,佘村社区成立并运作了三山两湖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村里零散闲置土地整合到一起,鼓励种植大户及农民个体户耕种,由社区统一进行品牌及产品的运营,带动农户收益上涨。因地制宜传承发展古村落,不只是为了安顿好过去,更是为自己争取生机盎然的未来。

通讯员 马丽娜

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希 王怀艳

标签:古村;古村落;社区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