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人才安居、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企业吸纳……4月8日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在高校引起强烈关注。昨天,在宁高校老师、学生纷纷表示,政策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很多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情怀,对学生的友好、对人才的关爱。
“这座城市对大学生非常友好”
“政策一发布,我就看到了。”东南大学就业办主任宋健刚说,政策虽然只有10条,但基本上把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进去,“让我们感觉,这座城市对大学生非常友好、对人才特别关爱。”
宋健刚介绍,东南大学每年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生留在南京的比例为30%左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比例更高,“南京加快人才公寓建设与供给,年内将建成7000套约5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扩大人才购房服务面,将《2020年南京市人才购买商品住房办法(试行)》中相关企业‘取得硕士学位人才’申购政策延伸至该类别的本科毕业生同等享受,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非常大。”
南京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胡玉东将这次的十项措施视为“宁聚计划”的升级版,“政策广泛筹集国企、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基层公益岗位等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同时进一步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加大大学生入伍奖励力度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他说,学校刚刚召开了就业工作推进会,相信今年南京一定能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共建创新名城。
“这一政策体现了南京对人才的渴求,希望高素质人才来南京就业落户,提振了大学生留在南京就业生活的信心。跟前期的政策相比,新政有更大力度的优惠,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事业部副部长张涛研究十项措施后表示,对南工大学生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是人才安居政策中的租房补贴,解决了大学生毕业后的居住问题,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张涛介绍,南工大本科毕业生连续三年在南京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都超过50%。他建议,下一步,南京可以想办法吸引更多企业总部落户,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留在南京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将会更多。
“让我们在南京工作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吴小明老师说,新政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给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机会。学校2020届毕业生合计4976人,同比去年增加300余人,根据2019届毕业生去向统计,留宁毕业生占比为本科生53.56%、硕士生65.03%。“新政下预计将有更多毕业生选择留宁。”他建议,高校和地方可加强创业园区共筹、共建、共享,精细化产业定位,创新共建产业学院,打造校企政合作班,吸引更多想就业、能创业的人才留在南京。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1606班的蒋岚告诉记者,他们班上一共54个人,除去10个参加考研复试的,打算留在南京就业的学生差不多有一半。“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文科本科生,起薪不会太高,之前不少同学虽然想留在南京,但都有不小的顾虑,怕养不活自己。”她说,看到这个刚出台的政策,同学们可谓“吃了颗定心丸”,没有了后顾之忧。
“南京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一直做得很好。我在大一的时候就曾受益过,当时参加了由南京市人社局出资在校内举办的大学生就创业指导并获得了相应证书。”已经签约南京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南邮毕业生曾融生表示,在疫情期间,就业渠道受限,一些同学找工作进展不顺,开展网上招聘,提供24小时平台对接服务无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对于受疫情影响导致的档案转办等问题,延长其时限,我认为这项举措十分灵活且人性化。”
“对自主创业更有信心了”
南邮2020届通信工程专业的唐超表示,即将毕业的他看到这些举措感到由衷高兴,“政策在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给予了更多就业培训和指导,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他说,政策中关于住房补贴和人才公寓的建设都让他倍感幸福,“这样一来,在毕业后的一两年内我便可以安心投入工作,不用过分紧张自己的住房和生活问题。”他本人的人生规划是自主创业,但之前的创业成本和繁琐步骤曾让他有些犹豫,如今这些政策让他拥有了更多信心重新开展自己的创业计划,“不管是扣减创业税费,还是贷款绿色通道,又或者是高额接力投资和创业培训指导,这都让我觉得创业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
金陵科技学院大三学生夏俊是一名创业大学生,从事电竞直播、电竞线下比赛执行、电竞短视频制作的他看到政策后也非常开心。“电竞行业的潜力很大,但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创业方面还属于新手,需要一边摸索一边进步。”他说,政策不仅对他们初创企业在租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扶持,还鼓励他们拿出就业岗位吸引学生,“公司去年一年收入300多万元,这次疫情期间的营业额也非常不错,希望在南京这么好的政策下,接下来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