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文化消费试点闯出“南京模式” 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2018-11-29 09:1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政府发“红包”,打折看好戏。作为全国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市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落实1500万元专项资金,以政府补贴形式投向演出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极大地调动起演出机构的积极性和市民的观演热情。一年多来,参与消费的观演人次达32.8万,直接、间接拉动文化消费规模近1.6亿元。

  以政府补贴带动文化消费的“南京模式”,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认可与肯定。今年6月,南京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第一档10个城市之一,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政府发“红包”带火演出市场

  直接拉动文化消费规模近亿元

  演出票卖出一张补贴一张,补贴比例最高可达50%;观众购票自付金额可转化为消费积分,再次购票时可用积分冲抵现金;以绩效奖励方式,鼓励演出机构引进更多精品力作投放市场……2017年,市财政落实1500万元专项资金先期试点演出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将文化消费专项资金补贴给演出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以政府补贴形式投放的“演出红包”,既调动了国内演出机构的积极性,也让市民得了实惠、有了热情,一举带火了南京的演出市场。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3月以来,我市先后遴选出8个批次,共计253部、479场文化消费政府补贴剧目,已发放补贴资金1800余万元,已演出的政府补贴剧目总票房超9200万元。一年多来,参与消费的观演人次达32.8万,其中有6万余人是外地观众,间接撬动起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消费规模达6000余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投向演出市场的这份“大红包”,一举撬动起消费规模近1.6亿元的“超级蛋糕”。据统计,2017年,我市剧场类演出市场消费规模从2016年的1.6亿元增至2.25亿元,同比增长38.7%,今年增幅预计将达42%。

  政策利好普惠演出产业链

  “看好戏来南京”成追剧新潮流

  “不干预市场、不设置门槛、不限制范围”——这三个“不”,是南京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所秉承的核心原则,也是让消费者、演出团队、演出中介机构、第三方票务平台、剧院剧场等全产业链受益的普惠之道。

  南京文化消费领域的政策利好,很快引来国内演出机构的热情追捧。目前,“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已有114家演出机构入驻,累计受理申报剧目532部、711场。其中,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数十家演出机构,首次引进剧目投放南京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演出在宁落地,“看好戏,到南京”已成为南京都市圈乃至华东地区的观演新选择。

  去年6月在宁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接连打破北京、西安、上海的开票纪录;8月登场的话剧《断金》更是成为华东地区演出的唯一一站,引来大批上海、安徽和江苏省内观众来宁追剧。

  建一站式智能服务平台

  大数据分析让“演出红包”精准惠民

  不用填表打印,演出机构入驻、申报补贴剧目在线即可操作;打通各大票务电商,购买门票、兑换积分动动手指一站搞定;实时监测剧目销售数据,演出刚结束就能完成补贴核算……

  去年3月,由市文广新局、财政局牵头,市文投集团下属南京文创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南京)智能综合服务平台”,成为政府拉动文化消费的“一站式”官方服务平台。

  该平台集政策查询、消费指南、积分置换、消费补贴发放、文化消费数据采集等功能于一体,全面整合剧院剧场、演出经纪公司、票务代理公司等产业链资源,打通了大麦、永乐、苏演、保利等票务电商,消费者通过平台线上购票即可享受票价补贴和积分补贴优惠。

  为了让政府补贴这个“演出红包”精准惠民,平台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大数据归集分析系统,对政府补贴剧目的海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基于用户偏好、内容类型、场馆热度等维度,建立可视化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模型。

  哪些剧目类型最受南京观众追捧?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口味”有何不同……有了可视化的“大数据看板”,南京观众的“看戏需求”一目了然,既为政府部门完善政策、评审剧目提供了导向和依据,也让演出机构引进剧目、分析市场更有针对性。

  本报记者 朱凯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