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理工学生“希声”项目获全国大奖
2018-11-22 09:3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讯(通讯员王浩泽 记者钱红艳)对于没有学习过手语的人来说,如何与听障者进行交流是个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南理工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赖水长和同学花大力气开发“希声”项目,实现了没有手语翻译就能双向沟通。不久前,这一项目在第十二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开发“希声”项目的想法,始于大二的一次社会实践。那时,赖水长和同学们来到秦淮区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次接触到听障学生。“没有手语翻译,怎么才能和听障者顺利沟通?”那时,这个问题就在他脑海中蹦了出来。带着“想做一个东西让大家更方便地与听障人士沟通”的想法,赖水长和同年级的小伙伴一起开始了“希声”项目的开发。

  “希声”的功能就像翻译词典实现不同语言间的互译一样。该系统由手机端app和外置双红外摄像头组成。记者看到,正常人与听障者进行沟通时,听障者需要将红外摄像头戴在头上,并将摄像头连接于手机,正常人则手持手机。当听障者运用手语,如表示“吃饭”时,“希声”系统通过双红外摄像头采集手势图像信息,将其翻译成日常交流的有声语言,通过手机麦克风播报;当正常人说话时,麦克风采集到语音,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数据库匹配,将自然语言翻译成手语图像,在手机屏幕上呈现。整个过程就是让抽象的语言被“看”见,让无声的手语被“听”见。

  “《道德经》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将系统命名为‘希声’,就是想表达真正的大音是能让听不见声音的人在寂静中感受到温暖,让不懂手语的人也能感受到来自聋哑人心中绽放的旋律。”赖水长说。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