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引进上海小学数学教材 南京名师详解中西教育差异
中国江苏网3月17日讯 上海版小学数学教材今年秋天就要“出口”,摇身变成英国小学教材了!近日在伦敦书展上传出消息,上海版小学数学将出英文版,并被引入英国小学课堂,引起各方热议。对此,教育界专家认为,国内基础教育的确有值得“老外”借鉴的地方,但也不能一味抹杀西方教育的优势。总之,基础教育这种中西方之间的探讨是一种很好的交流。
[动态] 上海小学数学教材“出口”了
这次英国引进上海数学教材,其实是英格兰8000所中小学全面引入“上海数学教育模式”的配套项目。早在去年7月,英国政府决定,未来四年投入4100万英镑,持续开展中英数学教育交流项目,在中小学广泛推广上海经验。据了解,英国部分小学将从今年秋天陆续使用上海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课本练习部分和教师用书,共计36个品种。而此前,上海知名教辅《一课一练》数学分册已经成功“出口”英国。
为什么英国对上海基础教育如此感兴趣?南京一中国际部主任黄侃认为,主要是上海近年来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突出表现,引发英国人关注。PISA是一项三年一度的国际性调查,旨在通过测试15岁学生的技能和知识评估全球范围的教育系统,已超过70个经济体的学生参加了测评。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学生两次参加PISA测试,蝉联全球第一,特别是数学成绩和相关金融素养尤其令人瞩目。另一方面,英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不佳,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
[热议]
“填鸭式教学”到国外吃香了
国人不看好的“中国式数学”,居然被“素质教育”的英国人引入了!这条消息出来,立马引起了各方热议。
“其实中国教育的基础课比别的国家要扎实!”“好多被国内批得一无是处的东西,在西方加大重视后反转了,中医也是如此!”“中国经济能腾飞,一定是和扎实的基础教育有关系。”“看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可以休矣!”一时间,顶中国教育的议论纷起。
但也有人调侃,中国的“填鸭式教学”到了英国,会不会水土不服?更悲催的是,有的人一心向往西方教育,到了英国后发现拿到的是一本中国教材,会不会哭倒?出国留学派也反击:“去留学不是为了学数学,而是去提升英语,另外教材相同,英国的上课方式未必相同啊。”
[揭秘]
中国数学“一英尺宽,一英里深”
英国数学“一英里宽,一英尺深”
上海的小学数学教材缘何被老外看中?南师附小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余颖认为,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更加灵活,但总体上和国内其他地区教材差异不是太大,主要上海的国际开放度较高,因此更容易被国外关注。
说到中英数学基础教育的差异,余颖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长处,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得扎实。而这种扎实并不是建立在死做题、死揪的基础上,而是在认识规律、知识架构方面形成了体系。相对来说,英国的教材更加随意,专业性和逻辑性欠缺。
余颖说,英国的课堂更注重感知、活动,学生在课堂探讨一个问题可能一周也没有结论,这是高效的中国老师无法容忍的。人们常说中国的数学“一英尺宽,一英里深”;英国的数学是“一英里宽,一英尺深”,说的就是中国数学窄而深,英国数学宽而浅。英国人可能意识到他们的课堂知识浮光掠影,缺乏脉络,底子不牢,所以才会向中国学习。不过,英国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创造性和个性化思考更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中国孩子学得“一样深浅”
英国孩子学得“有深有浅”
曾经到英国研修的数学特级教师、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说,中国的数学教育起步很早,而且重复练习的量很大,所有孩子学得都一样深浅。而英国的数学即使到了高二也很容易,高二以后有兴趣的孩子可以选择学得更深,这部分孩子将来会学得很好,甚至有所造诣。尤小平说,其实英国在教学上,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如他们的课堂教学很活跃,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做得很好,教学理念很先进。在理化生这些理科教学中,实验室的设备虽然比我们少,但是他们的工作坊很多,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终身受用;而中国学校里则是更注重纯科学的实验,平时生活中用到的很少。
2008年去英国交流的一中谭海军老师告诉记者,英国低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少,但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去探索。到了高中的教学中,有些内容的教学难度并不亚于中国高中数学。英国私立学校的学生其实课业负担也很重,学生也很用功。而中国的教学从小负担就会比较重,灌输式授课或者题海战术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王晶卉
业内观点
对于此次英国课堂引进国内教材,教育界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好事,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此事。
尤小平说,在和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对于中国孩子在数学测试中出类拔萃,他们很想从中国课堂取点经。“但是发现真正做起来很难,学不来。英国的孩子并不是都要走高考这条路,到了高中会有分流,想考名牌大学的孩子将会学习得很辛苦,这些孩子将来在科研上也会有成就;而对一般的学生而言,只需要掌握生活中够用的数学就够了,怎么可能按照中国的课堂模式去学习呢?”
“英国的基础教育整体感觉是比较懒散,但是特色是做中学,很强调动手实践。”黄侃说,现在英国人普遍有焦虑感,所以想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不过如果全部照搬中国式教学,未免“东施效颦”。因为双方国情不同,中国孩子的升学压力和面临的教育制度与英国不同,英国人没有必要完全去复制这种“应试模式”。
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
不过对于这样的借鉴交流,教育界都认为是好事。尤小平认为,基础教育本来就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领域。英国人觉得中国教育的大班化效率比小班化更高,并且尝试引进中国的教材和练习册,就是一种探索。同样,我们这些年也从西方教育中借鉴了不少有益的东西。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
余颖认为,对中英教育的认识不能一边倒。既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不要盲目自大,觉得自己一下子厉害了。大家要客观地看到彼此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