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3月20日连云港讯 连日来随着气温攀升,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城西镇高庄村1000余亩麦田里,4辆满载农药的喷洒农药机械同时作业,呈现出一幅抢抓农时、不负春光的繁忙景象。
“以前需要人背着沉重的药水桶喷洒农药,一天下来也打不了多少地,把人累得不行,每亩又要花50元买农药成本高,还不如到附近服装厂打工来得轻松。自从村里开始‘小田并大田’以来,我们把自家田地租给大户,彻底把我们从地里农活解放出来。现在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在服装厂打工赚钱,村里真是把好事都办到我们村民心坎儿上了。”高庄村村民刘全远高兴地说到。
近年来,赣榆区城西镇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本镇土地肥沃、水系发达优势,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着力破解村集体经营收入难题,引导村集体开展整村、整组土地流转,特别是2023年以来,紧密结合全市统一开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回头看”专项行动,坚持以资产盘活为突破口,做实做好清产核资下半篇文章,解决了农村土地经营“碎片化”问题,实现了“小田并大田”,通过土地流转,促进清产核资提质增效,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强村富民新路径。
“‘小田并大田’的初衷,一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二是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镇分管领导仲崇鑫介绍,以城西镇为例,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农户1.1万户,户籍人口4.5万人,耕地约4万亩。常住人口26533人,其中16-65岁17933人,占比67.5%,其中包含外出务工人员。也就是说,全镇每三个人,大约有一个是未成年人或65岁以上老人。种地主力现在基本以70后人员为主,80后零星少许,90后人员更是难觅踪迹。
“耕种1亩地,一年种稻麦两季,算上种子230元、机耕160元、肥料390元、综合防治110元、抽水20元、除草60元、收割160元等,这并不包括人工成本,如果算上插秧人工300元,成本大约1400元。如果当年风调雨顺一亩地纯收入也就900元左右。全村每家每户大约有土3-4亩不等,靠种地已难以维持家庭开销。”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张连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传统农业种植中村民为了防止肥力流失又在田间垒起条条尺许宽的田埂。田地交错分布,大小不均,大者一两亩连成一片,小者是两三分地拢在一起。传统小农经济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土地到底应该怎么种”,是摆在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面前又一现实问题。
“小田并大田”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前提下,通过规模流转、大户经营方式,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既解决了耕地“碎片化”的难题,又方便农户规模经营管理,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
土地流转后,全部通过镇级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赚取交易溢价、土地溢出、基础设施使用费等费用,全镇村集体每年可增加经营性收入230余万元,流转土地的村民对比以前村民私下流转每亩也能增收200到400元。“土地规模经营后,区级水费、小麦保险、水稻保险等收缴与大户无缝对接,十分顺畅,减少人力成本;秸秆综禁、水污染防治等有了明确的工作对象;集体资源通过平台进行公开招投标,大大减少了村级土地矛盾纠纷。”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仲崇玉说道。
通过“小田并大田”,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村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变得具体而又精准,镇村根据承包户生产需要,集中精力进行配套设施完善、技术指导等服务,通过集中带量采购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家一共流转土地300亩,如果按照以前传统种植方式,种植小麦从防治到收割都是自己在操心,自从参加镇里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以来,不仅效率提高,而且从植保、收割、烘干全程服务,每亩降低成本大约100元。省心、省时、省钱,这样的好事谁还不愿意参加。”种植户邢传远说道。截至目前,全镇共累计规模流转土地2.3万余亩,其中多个村庄实现整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解决全镇农村劳动力因老年化而不足的问题,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管理成本、提高村集体收入。城西镇“小田变大田”工作作为2024年全区4项创新工作中唯一一项农业创新工作在全区总结推广,真正实现了政府、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四方共赢”。(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