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3日连云港讯 10月12日,在连云港市3县2区10个村庄驻村工作近2年的朱志义、杨秀贵、叶明海、苏维、林旻、张飞、曾凡华、邱合健、张永友、徐美山等10位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齐聚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一个滋润着红色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着红色精神的“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用心丈量这片孕育红色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地,用情话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大树村地处苏鲁交界、大吴山西麓,是赣榆区黑林镇的行政村,现辖大树、范良庄2个自然村,共有766户2949人,耕地3196亩、山荒1100亩。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41名。1938年,大树村就成立党支部,是赣榆区较早成立党组织的村庄,也是有名的红色堡垒村。1941年,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多次移驻大树村一带,滨海区在大树创办大树村抗日子弟小学。
1942年,刘少奇同志曾居住大树村检查指导山东的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亲自为大树村抗日子弟小校修改校歌,给大树人民留下了长久的回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1943年,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长期驻扎大树一带。村内及周边现有刘少奇旧居、符竹庭殉难纪念地、大吴山战斗纪念地等红色资源,并入选江苏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2021年,大树村入选中组部、财政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2023年7月,被江苏省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10位书记,在刘少奇塑像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参观刘少奇旧居纪念馆。
参观过程中,叶明海书记说:“我是一名军转干部,看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革命年代在大树村的光辉事迹,感触很多,我现在灌云县六里村任职,我一定把今天的交流收获带回到我们村,扎实推进后续工作。”
张飞书记说:“我是第二次来大树村调研,上次是随着培训班统一组织来参观学习的,这次我个人是带着思考来的,看着刘少奇纪念馆内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有故事的老物件,我暗暗发誓,今后也要在灌南堆沟镇五队社区留下自己为之奋斗的珍贵影像。”
林旻说:“我是来自灌云县茆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我们灌云有海岛第一哨‘开山岛国防教育基地’,看了刘少奇旧居纪念馆,我的感触是大树村村民保护红色文化的意识强、做法好,这些老房屋、老物件距今都有80余年,他们都能很好地保护起来,这个村的确是一个早期的红色堡垒村。”
行走在梯田精品蓝莓采摘园中,领略纵横交错的千亩蓝莓,看着一株株技芽泛绿的蓝莓苗,书记们都知道这是老百姓的致富树。徐美山书记说:“看到这一陇陇蓝莓树苍翠碧绿,让我想到了我们海州区草舍村番茄庄园里绿油油的藤蔓番茄,作为我们村的主要经济作物,草舍西红柿目前已经成为连云港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在产业发展上,我们两个村有很多相似借鉴之处,以后要多加强交流和分享。”
朱志义书记说:“对村集体种植经济作物,我是深有感触,去年我组织我们东海县竹北村集体种植了3个大棚,效果比较好。”
看着大家侃侃而谈村集体种植经济作物,张永友书记说:“对我们大树村种植蓝莓,驻村之后,我专门进行了调研,可以用3个数字好好给大家说一说:一个是40倍,蓝莓种植前,我们的土地流转租金是20-30元/亩,现在基本是800-950元/亩以上,租金涨了近40倍;二个是7倍,在全村种植蓝莓前,村集体经济只有15万元/年,现在光种植蓝莓收入和用于种植蓝莓的土地流转租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100万元/年以上,涨了近7倍;三个是50%,全村每年在蓝莓庄园用工约300人,占全村现有闲置劳动力的50%,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这片红色沃土地处北纬35度,酸碱度含量非常适合种植蓝莓。所以说,小小蓝莓果帮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大梦想。”
书记们来到大树红色互动广场,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民宿小院、红心党旗雕塑、攀岩体验墙和情景模拟场地等完备的设施建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苏维书记说:“我来自省文旅部门,看着这些互动设施,感到大树村红色资源真是挺丰富,把红色旅游工作做出来就是一篇大文章,也一定能带动村民富起来。回去之后,要想办法挖掘我们灌云县竹墩村的红色资源,力争把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向上提一提。”
在大树村村史馆内,杨秀贵书记说:“看了大树村村史馆,感受到大树村的红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和我所在的东海县薛团村,可以互相借鉴同向发展。”
座谈会上,大家纷纷发言,有的畅谈工作体会、有的分享经验方法、有的描述村庄美景……座谈会在欢快严肃有序的氛围中进行着。曾凡华书记说:“今天看到大树村利用红色文化特色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做得很有成效。回去后,我一定要利用我们灌南县硕项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优势,为硕项村乡村振兴建设描绘上浓浓的一笔。”
交流到最后,邱合健书记说:“我们大林头村与大树村一湖相隔,我来的次数最多、学习的也最多,每来一次都有一次的收获。还有2个多月,我们挂职工作就该结束了,我想我们每位书记都一样,一定倍加珍惜剩下的时间,把我们今天用心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体验的点点滴滴,用情交流的好思路好办法好方向,带回我们的任职村庄,站好最后一班岗,用实际行动检验我们的驻村工作实效。”(孟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