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2日连云港讯 乡风民风淳朴和谐,婚丧嫁娶从简操办,志愿服务蔚然成风……走进灌云县侍庄街道的村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诉说着变迁,描绘着希望。近年来,侍庄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移风易俗为重点,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绵绵用力、下足功夫,用向善向美向正的文明新风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引擎”。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打造集便民、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服务阵地。以“党员+志愿者”为主要服务资源,围绕乡村治理、惠民政策等内容常态化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凡遇重大事项,都会充分吸取党员议事会和村民理事会意见,充分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春风化雨中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侍圩、瓦房、吴王等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时,都曾遇到农户门前屋后的“小菜园”难题。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几个村的村委会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先后赴丹阳等地参观。参观回来后,村民代表在协商议事会上态度转变很大,只用了很短时间,村里的“小菜园”就得到了彻底治理。随后,街道又先后在村里召开了“修订村规民约”“公共空间治理”等主题协商议事活动,通过协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容村貌随之焕然一新,乡风文明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侍庄街道充分利用“一委三会”治理模式,开展陈规陋习排查,聚焦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问题开展重点整治。将乡村振兴、村规民约等内容绘在墙上,将闲置墙壁转化为传播文化的新窗口和教育群众的新阵地。号召各村(社区)主动发掘、推荐和评选“身边好人”,坚持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推动形成“人人推好人、人人敬好人、人人赞好人、人人学好人、人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做好文明办理红白喜事的引领和监督工作,规范约束红白喜事操办,积极推行“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新风尚,落实村规民约中的农村红白喜事具体要求。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通过挖掘一批好家风好家训的典型故事,制定各村家风家训,街道还将精选出的部分家风家训内容制成铭牌,在村里的显著位置上墙公布,对传播家规家训、传承家风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文化惠民增强精神力量。侍庄街道十分注重以文惠民、以文化人,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增强精神力量。村里实施“以文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标准打造村史馆,常态化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淳化民风。村里的“五老”义务宣传队,由“五老”人员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表演淮海戏、花船剧、工鼓锣、山东快书、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文艺进万家”文化活动300余场。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广场舞、豆丹养殖技术、法律进乡村等各类培训150余场次,真正打通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志愿服务引领新风正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依托,积极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加入志愿队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街道为每村统一制作了20件志愿者服装。重点围绕农村治安维稳、环境卫生、扶贫济困、关爱留守、邻里守望、移风易俗等方面,为群众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注重建立完善文明实践志愿者管理激励机制,向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的志愿者发放“道德储蓄卡”,实行积分制管理,志愿者通过参加文明实践活动获得道德积分,凭积分兑换礼品。每年评选街道优秀志愿者10名,大张旗鼓送去四重大礼,包括200元健康大礼包,200元仪式感大礼包,100元生活服务大礼包,100元学习大礼包,真正让志愿者有地位、有荣誉、得实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下一步侍庄街道将继续立足实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提振群众精气神,培育文明好风尚。(李萧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