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19日连云港讯 近年来,灌云县侍庄街道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个总目标,从多元善治、富民增收、环境宜居等方面统筹发力,绘出了一幅优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打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绿色生态环境,绘好和美乡村宜居图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侍庄街道坚持把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创建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对朱胥、瓦房、厉荡、侍圩、常荡、吴王等村环境进行连片治理,用心打造“三个空间”:首先是村庄水体改善,对街道区域内12条主要河道全部进行清淤处理,河道两侧栽植三化树种,主要水系设置滨水游步道、栈道,方便村民游览赏景;其次是农户门前屋后生活环境改善,彻底清除居民房前屋后的垃圾与五堆,先后拆除旱厕3162个、危旧房屋140户、畜禽圈舍1763个;再次是集体公共空间改善,对各村主要干道、公共场所、墙面路面沟渠池塘等进行全面清理和景观重塑,路边统一种植波斯菊、锦葵、鸡冠花等观赏性花卉,池塘扩建成村民游园,沿河建设健身步道,配备必要健身器材,让村民充分享受现代生活。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侍庄街道在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累计投入使用资金2000余万元,铺设草坪1.8万平方米,成片造林1510亩,四旁植树26万株,建成“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林业示范村各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清理、疏通河道30千米,打造“四好”农路95千米,平迁散坟4850余座,11个村铺设了生活污水管网,顺利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城乡区域合格供水率达100%。新建、改建、扩建农村综合公共服务中心18个,配套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192个。农房改善工程初见成效,近1000户居民陆续迁入新建的安置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
建立“农业为本,百业兴旺”的新型发展格局,绘好和美乡村富裕图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投入750万元在乔圩、朱埝、厉荡等村新建高标准农田5000亩,因地制宜发展豆丹养殖、藕虾混养、稻虾混作、大棚蔬菜、特色林果等农业特色产业,结合土地流转、村企联建等多种方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引进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山农31,进一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健全农民收益保障和利益补偿机制,做好政策性小麦保险工作,2023年小麦承保面积达19965亩。积极探索薄壳山核桃与大豆豆丹套作种养,改善生态,增加种植户收入。侍圩村建起千亩豆丹产业基地,还建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豆丹交易市场,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入场交易,豆丹养殖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和产销一体化。蓬蓬勃勃的豆丹产业也带动了侍庄相关产业发展,豆丹文化热、乡村旅游热在侍庄悄然兴起,网络销售、直播等新兴行业开始走进了侍庄普通人家,乔圩、三合等村先后被评为市级“电商示范村”“淘宝村”。
探索“一委三会,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路,绘好和美乡村善治图
两年前,侍庄街道在社会治理中开始实践“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村民参与”的“一委三会”治理模式,促进农村社区治理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农村社会风貌为之一新。其中,瓦房、陆庄、吴王、侍圩等村的治理成效尤其突出。陆庄和瓦房通过培育村民法治精神,践行依法治村理念、发展特色产业和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等方式方法,推动乡村治理从传统村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转变;侍圩、吴王等村则通过党建“强心”、产业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等举措,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走上了乡村善治的快车道。瓦房和侍圩两个村被树为全县社区治理先进典型。与此同时,侍庄街道鼓励20个村(社区)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实施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新内容增添到村规民约中,将村规民约作为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全街道村规民约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广民主议事协商机制,搭建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平台,吸纳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等骨干参与社区治理,通过骨干力量链接群众、服务群众、动员群众参与社区自治共治,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如今的侍庄街道,人居环境整洁优美,特色产业生机勃勃,社会安定,百姓和睦,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李萧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