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近35℃的高温热浪,今天我们迎来了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看看这两日的高温便知小暑节气的炎热,而小暑过后,“三伏天”就不远了,11日将入伏。民间一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今起天气将越发闷热和潮湿。唐元稹《小暑六月节》这样描写: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有15天的时间。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这15天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三候”。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似带着热浪;居住在田野里的蟋蟀,因炎热而爬到墙角下乘凉;天上飞的老鹰不得不远离地面,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
小暑之所以被称之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暑热尚未到达顶峰期。那是不是小暑就没有大暑那么热?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朱敏华解释,从气象记载资料来看,小暑和大暑之间经常“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也有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
从全国范围来看,小暑在爆发力上略胜一筹,大暑在持久战方面更见功力。不管怎么说,就气候平均而言,7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最高的一个月,小暑、三伏、大暑这些“热”词都在7月扑面而来。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今年夏季有可能又是极端高温的夏季,南北多地的平均气温将偏高2℃左右,阶段性高温热浪会比较严峻。
不要小看这个平均偏高2℃,尽管看似不起眼,但它有可能是导致农作物干枯、江河湖塘水域面积大减的强力一击。充足的光照、适当的高温,是可以促进庄稼作物籽粒膨大饱满,有助于增产丰收,但如果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干旱情况,将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在应对小暑之后日益炎热的天气上,古人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比如储存冰块,制作凉簟,搭建凉屋,营造超然的避暑氛围。有人在泉边席地抚琴,弹乐自娱,有人在茂林修竹间吟咏畅怀。现在,我们已然少有“鸣琴”来消暑,古时许多悠然的消暑方式,很难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交集。怒吹空调,暴食冷饮,我们的消暑方式,似乎过于简单和“暴力”。
小暑气候虽酷热难耐,但在积极应对天气带来的不适上,医生并不建议多吹空调、多食冷饮,有些病往往就是太贪凉导致的。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建议,在饮食方面可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像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都很好,平时可喝些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袁春梅)